原标题:央视连发2条报道!大理这条“因爱而生”的产业链释放可持续竞争力
一张结婚证
能为一座城市带来什么
大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落地
与苍山洱海的天然风光相遇
催生的不仅是一场场浪漫仪式
更是一条快速成长的产业链
政策红利与自然禀赋双重驱动
正推动大理
从旅游胜地迈向“中国婚礼目的地”
11月23日
大理婚旅经济登上央视新闻
央视财经频道连发2条报道
《云南大理:美景+浪漫+服务 婚旅完整产业链形成》
《云南大理:“婚旅”服务提质升级 “风花雪月”转化为可持续产业竞争力》
点赞大理婚旅经济
一起了解大理这条
“因爱而生”的产业链
↓↓↓
除了观光度假,“来大理领证”逐渐成为年轻人追求仪式感的新选择。11月18日,来自西安的一对新人走进大理市喜洲镇海舌公园婚姻登记点,从填表到领证,全程不到一小时。他们提前预约了摄影师跟拍,将法律程序与旅行记忆融为一体。
“今年三月来大理旅行时,就被这里的风景打动,决定在这里登记结婚。”新娘龚心悦说,“这里每天限流,体验很好。我们打算再拍一套婚纱照,听说海外拍摄费用高达数万元,而这里一万元以内就能完成,景色也不逊色。”

作为2024年初设立的特色登记点,海舌公园依托稀缺的自然景观和预约机制,迅速成为“网红登记地”。而“全国通办”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释放了大理对全国新婚人群的吸引力。
“我们更喜欢轻松有氛围的仪式,注重两个人的互动,不拘泥于传统流程。”来自四川的杨金蓉这样形容她的选择。
据大理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王小燕介绍,预约通道开放后,通常一小时內名额就被约满。“自2025年5月10日‘全国通办’实施以来,结婚登记量显著增长。去年5月至11月登记量为1700对左右,今年同期已达3100对。”王小燕说。


新人潮背后,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市场。据统计,2024年大理州共举办目的地婚礼超5000场,旅拍服务覆盖20万对新人,年行业产值近18亿元。在这一市场中,传统影楼积极转型,外地品牌相继入驻,新锐团队不断崛起,超过200家市场主体共同构建起一条涵盖策划、摄影、化妆、场地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大理州旅游行业协会目的地婚礼分会会长赵灿辉表示,产业已呈现出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供应链日益坚实,不仅能够承接本地婚礼,还开始向丽江、新疆乃至海外市场输出服务。”

当市场规模达到18亿元,大理的“浪漫经济”正经历一场质的飞跃。从依赖自然风光到比拼服务质量,从吸引消费到输出能力,一场以专业化和品牌化为核心的产业升级全面展开。
苍山洱海的稀缺景观,加上四季稳定的气候,为大理带来了天然的场地优势。而高性价比的服务,成为吸引全国新人的关键因素。
大理艺涵美妆工作室创始人王艺涵见证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业务量每年暴增,从2020年全年100多场,到2024年的900多场,接近十倍增长。大理的服务性价比高,同等品质的服务价格仅为一线城市的三分之一,这吸引了大量新人涌入。”

客源扩大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北上广等地新人超前的审美和严格的标准,正倒逼本地从业者提升专业水平,推动行业进入“质量竞争”新阶段。
蜜柚婚礼策划工作室主理人阮冬梅对此深有体会,“过去客人更看重情怀,从《五朵金花》到苍山洱海,大理本身就是爱情的象征。如今客人见多识广,更关注服务细节与产品质量,我们必须更加用心打磨每一件作品。”
在市场驱动下,大理婚礼产业正向定制化、高端化发展。2024年,花费超10万元、规模在20人以上的包栋婚礼超过600场,中高端目的地婚礼城市形象日益清晰。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成熟度开始产生溢出效应。本地优秀企业不仅站稳本土市场,还具备了向外输出服务的能力。同时,“浪漫经济”能量逐步扩散至公共服务领域——大理公交公司创新推出“公交婚车”服务,打造“520幸福专列”,为新人提供环保且富有仪式感的出行新选择。
“这项服务既拓展了业务范围,增加了营收,也为大理的浪漫城市形象增添了一个移动地标。”大理市公交公司生产经营部主任黄光澎介绍,截至目前,公交婚车已服务20多对新人。


从政策放开引爆需求,到市场竞争推动升级,再到产业成熟实现赋能,大理正在将“风花雪月”的天然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这条“因爱而生”的产业链,正在洱海畔书写着关于诗与远方的产业新故事。(李迪 田野 杨桂清 余思婷 李定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