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剑湖添“新客”!灰冠鹟莺、白眉雀鹛首现身
近日,大理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传来喜讯:在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工作中,工作人员首次记录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灰冠鹟莺、白眉雀鹛在保护区活动的清晰影像。两种鸟类的“新落户”,不仅是剑湖保护区鸟类物种数据库的重要补充,更以“生态指示生物”的视角,直观印证了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的显著成效。
从保护到共生 保护区的“生态名片”
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腹地,总面积4630.3公顷,作为中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与内陆高原断陷湖泊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当地政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通过禁捕、联合执法、生态修复等系统性举措筑牢生态屏障:累计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百余次,清除非法捕捞网具千余个;实施海菜花群落恢复工程,修复水域生态600亩;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重点区域24小时动态监控。一系列“硬核”保护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目前已记录鸟类280余种,占云南省鸟类总数的30.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2种,被誉为“高原鸟类的天然乐园”。
新记录鸟种 生态改善的“微观注脚”
灰冠鹟莺,林冠层的“原真性哨兵”。在此次监测中,13厘米长的灰冠鹟莺首次现身保护区常绿阔叶林间。作为柳莺属的独立物种(此前曾被视为金眶鹟莺亚种),其偏黄色的体羽搭配绿灰色顶纹,完美适配林下层隐蔽环境。作为典型的“森林清洁工”,它主要以毛虫、甲虫等林业害虫为食,繁殖期(5至6月)对植被成熟度与昆虫丰度要求极高。“能在1200至2500米海拔区间监测到灰冠鹟莺,说明保护区周边森林群落的原生性与连续性得到有效保护,昆虫—鸟类食物链保持完整。”保护区监测负责人介绍。
白眉雀鹛,灌丛带的“群落健康码”。亚高山灌丛中,结群活动的白眉雀鹛被监测人员精准捕捉。这种鹟科鸟类拥有标志性的白色粗眉纹,与橄榄灰褐色上体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收录物种,其对栖息地要求严苛——需依赖2000至4100米完整的灌丛植被,繁殖期(3至5月)筑巢更需苔藓覆盖的树干提供隐蔽。“此前监测中从未记录到白眉雀鹛,此次发现填补了剑湖灌丛生态系统鸟类监测的空白,表明低海拔灌丛带的生态修复已初见成效。”保护区监测员表示。
下一步,剑川县将持续深化“林长制”“河长制”等协同机制,推进鸟类栖息地精细化保护,加强科普、保护宣传,让更多公众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中来,让剑湖这颗“滇西生态明珠”绽放更璀璨的生物多样性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