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客人”变身“守护者”,他们这样旅居大理…
近年来,大理以“风花雪月”的自然禀赋与“悠然自得”的生活气质,成为无数人向往的旅居胜地。在这片土地上,一批“新栖居者”不仅寻得心灵归处,更以公益行动反哺一方水土。
社群共建、生态守护、创意动员……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大理,用实践诠释“来了就是大理人”的责任与担当,把“旅居异乡”过成“守护热土”,为大理“生态美、生活甜”的故事添彩。
郭剑飞:社区变“驿站”,异乡本地成“一家人”
“我从没觉得自己是‘新大理人’,我觉得我就是生活在大理的一份子,承接了这片土地的温暖。”
从硅谷到喜洲,郭剑飞以“暖暖青年社区”为载体,搭建起异乡人与本地人共生共融的公益平台。她敏锐捕捉旅居者“孤独感”与村民“互助传统”的契合点,在社区外设立免费茶水台与公共厕所,起初是为过往村民、游客提供便利,如今已成为村民自发维护的“邻里驿站”,阿叔阿婶自带茶具布置座位,公益从“单向付出”变为“双向奔赴”。
每年的杀猪饭,是社区公益的“年度答卷”。郭剑飞邀请白族阿姐掌勺,村民、旅居者、游客围坐同食,在烟火气中打破身份隔阂;她还将心理学专业融入日常,开设“围坐式分享会”,组织麦田写生、环海徒步,让社区成为“治愈心灵的能量站”。
如今,社区服务超万名旅居者,带动10多位村民就业,“异乡博士”成了村民口中“喊吃饭的大飞飞”。
“洱海垃圾侠”:100天“弯腰挑战”,引“跨城援军”
“洱海疗愈了我,我便要还它一片洁净。”
2025年,陷入低谷中的湖南女孩钱多多(化名)来到大理,开启了自我疗愈与生态守护的双重旅程。一次途经洱海生态廊道时,路边散落的塑料瓶、烟蒂刺痛了她,自此,她每天清晨手持夹子、垃圾袋,沿2公里廊道清理垃圾,这一坚持便是100天。她将清理过程拍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取名“洱海垃圾侠”,并发起“洱海捡垃圾100天挑战”。
这一弯腰意外引发了“跨城接力”:巍山居民施女士每天驱车1小时赶来参与,山东自驾游客刘先生固定每周打卡,最多时3人一上午清理近100斤垃圾;更有游客受其影响,主动将手中垃圾递到她面前,网友则寄来垃圾袋“远程支援”。
到现在,无数个“洱海垃圾侠”已成为大理生态保护的“文明符号”,不仅让“弯腰捡垃圾”成为自觉,更为洱海保护注入了来自普通个体的鲜活力量。
吴兴帅:“垃圾美式”出圈,守护洱海成“有香气的事”
在大理环海东路“理记先生”咖啡营地,一杯名为“垃圾美式”的饮品,正让生态保护变得更有温度。
旅居大理的营地主理人吴兴帅,在经营中发现洱海边旅游垃圾问题突出,便从2024年起推出“捡垃圾换美式”活动:每周一组织员工、义工沿洱海清理垃圾,参与者可免费获得一杯“垃圾美式”,以此动员更多人加入生态守护。
这一创意迅速引发共鸣,有人专程前往参与,直言“喝到的不仅是咖啡,更是守护洱海的责任感”;也有网友在线“监督打卡”;环卫工坦言,活动清理的垃圾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
如今,“理记先生”咖啡营地不仅是大理的“网红打卡点”,其模式也被大理多家民宿、咖啡馆借鉴,成为“生态+文旅”融合的窗口,让护湖充满“香气与人气”。
从社区热茶到廊道弯腰,再到咖啡杯里的心意,“新大理人”诠释着旅居不是“路过”而是“扎根”,公益不是“口号”而是“日常”。如今,更多大理“客人”变“守护者”,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是大理动人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