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大理沉浸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走进洱海游船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16:43:04  来源: 云南网

  大理的非遗技艺,从来都离不了洱海月。

  老匠人常说:“我们的手艺,是照着洱海月练出来的”。

  白族扎染的蓝,不是随便的蓝,是匠人对着洱海月调出来的“月白蓝”;银器锻制时,匠人最爱选有洱海月的夜晚,千锤百炼后,银镯子上会錾出一圈“洱海月纹”;就连甲马木刻里的“月神”,手里也捧着一轮小小的洱海月;剪纸里的洱海月,要对着真实的月牙儿描轮廓,剪出来的月才会“有洱海的柔,有苍山的刚”。

  这些非遗里的洱海月,早已不是图案,是匠人把对家乡的爱、对自然的爱,缝进了布、锻进了银、刻进了木。就像洱海月永远照拂洱海,匠人也永远守着这份手艺,不让它像水里的月影一样散掉…

  10月12日晚,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文明办)指导,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中共大理州委文明办)、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南大理基地主办,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州妇女联合会、中共大理市委宣传部(中共大理市委文明办)支持的“流光千年月·非遗传灯人”沉浸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活动在大理洱海风花雪月号游船举行。

  “流光千年月·非遗传灯人”沉浸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活动,是大理“风花雪月云”沉浸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系列活动之“月”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以“月”为主线,通过群众性参与、沉浸式体验,让非遗传承与文明理念融入大众生活,传递“人生哲理、人文精神、生态精神、匠心精神”,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落地生根。

  活动旨在进一步传承弘扬大理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洱海月”实景为纽带,串联非遗技艺、诗词哲理与民族精神,打造“船游月下、艺润人心”的沉浸式宣讲,实现“自然景观—文化传承—精神引领”的深度融合。

  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文艺宣讲师陶冶演唱唐代诗人李商隐诗词《锦瑟》开场,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杨志瑞、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人王志材、甲马传承人张春政、白族刺绣技艺传承人李红桃、剪纸传承人杨亚辉共同参与《月映苍洱》非遗艺术展。

  宣讲活动包括“月光流转·非遗万象”“月下诗境·非遗剧场”“对月当空·品月之哲”“月为媒·心相连”四大主题,包括情景朗诵、霸王鞭舞、白族《三道茶》表演、歌曲演唱等内容。

  从水光月影里读天地人心,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里见月影匠心,以9年间用坏200多副手套、换了4辆三轮车、行程超3.7万公里,累计收集畜禽粪便1.16万余吨的李春喜等身边人的坚守致敬洱海月之魂。主持人声情并茂地宣讲,让“守着洱海的美,守着手艺的根,守着大理人‘做事要像洱海月一样实在’的初心”直抵人心。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月亮飞花令——诗里藏精神”环节,观众在月光与诗词的交融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诗句流转间尽显诗意苍洱。

  “这封信不用贴邮票,因为洱海的风、天上的月,都会把我们的心愿留在这片湖里、这片天上——就像洱海月会永远陪着大理,我们的心愿也会陪着洱海月,一年又一年。”活动的最后,在主持人温柔的话语中,嘉宾与演员共同走进月亮邮局,参与寄信扭球活动:大朋友牵着小朋友的手,一起在书签上给“洱海月”写封信,写下各自心里对生态的承诺,并在月亮邮局里寄出这封信,让洱海月带着大家的心愿永远明亮。

  云南网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杨继培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