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理老街丨保护、传承、焕新,大理古城街区的现代演绎之路
九月的大理古城,热浪渐渐褪去,丝丝的微风让日子添了些许惬意。行走在棋盘状的街巷中,复兴路、人民路、玉洱路三条主街构成的双十字街格局,延伸出“九街十八巷”的脉络体系。
2022年,大理古城街区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标志着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献名邦”获得了新的认可,也意味着其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近年来,大理州积极开展大理古城风貌保护提升工作,让老街巷、老建筑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焕新。
现今,行走在古城街巷间,百年老院飘出咖啡醇香,传统木雕映照着创意挂画,菌汤火锅的热气升腾起人间烟火,床单厂艺术区引领着现代生活新方向。在这场古韵与新意交融的发展中,古城老街演绎了一条独属大理气质的焕新之路。
存古韵:“最小干预”下的保护智慧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脉的关键组成部分,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近年来,大理州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和古城风貌保护提升项目,采用“最小干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式,进一步留住古城记忆、延续文化脉络。
目前,古城内15幢历史建筑已全部挂牌保护,127幢传统风貌建筑正在逐步修缮。位于人民路新民街的王家院民宿,一座建于185年前的白族“三坊一照壁”老宅被完好保存下来。石墙砖砌结构、木质门房楼板、手工雕琢的木雕画,乃至门头斑驳的瓦片,都在“修旧如旧”的理念下获得新生。来自成都的辛姓老板十年前租下这座破败老院,经过精心修缮改造,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又赋予了它民宿的新功能。
“民宿2015年开业以来,外国游客入住率一直较高。”王家院民宿的店员介绍道,“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游客都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他们说住在这里仿佛置身‘活着的白族生活博物馆’。”
大理古城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制,也加入了创新性的传承。在苍坪街,由百年老院改造而成的“菌膳府梅仙画院”餐厅,因院中一棵百年梅树而得名。店内古色古香、静谧悠然,而墙上的卡通瓦猫挂画则为老院增添了现代气息。菌膳府老板常洋说:“这些挂画是基于大理瓦猫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创新后的瓦猫更具活力,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传统元素通过现代设计语言的转译,成为连接古今的审美桥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焕新生:老空间的新叙事
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才是让古城老街巷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位于人民路与复兴路交汇处的无同书院是座百年白族老院,曾经损毁严重。2017年政府初步修缮后,2019年由大理古城华侨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活化利用。
书院现在的主理人吴文文来自北京,谈起为何选择接手书院时,她表示:“在‘新大理人’心中,古城代表大理,守着古城就是守着大理。”如今,无同书院已成为“书籍+咖啡+文化沙龙”的复合空间。由吴文文创建的“如是这般”学习型组织已举办300多期公益活动,来自不同领域的“新大理人”在此进行主题知识分享,内容涵盖个人成长、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领域。吴文文认为,在传统文化和社群聚合的加持下,老院将以新叙事拉开新篇章,成为“大理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聚集地,商务人士的咖啡馆”,进一步搭建起外地人与大理本土的文化链接。
除了文化空间,大理古城也聚集了一批美食场所,为广大游客提供特色美食,菌膳府就是一家极具本土特色的店铺。菌膳府以白族特色菌汤火锅和石板烧为核心产品,辅以腊肉、乳扇、云龙火腿等大理特色小吃,满足多元用餐需求。同时引进了国风表演,让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欣赏到精彩的舞蹈,增添了用餐的趣味性和文化氛围。老板常洋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一家具有大理特色的餐饮文化聚集地,让外地人在店里能品味和享受到大理美食,通过美食更深入地了解和喜欢大理。”这种将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合的创新,让老院子飘出了新味道。
大理古城街区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延续着“街街流水,户户养花”的诗意栖居传统。但现在,这种诗意有了新的表达方式——老院里的咖啡香、艺术区里的热闹集市、民宿院子里的阳光与书香,共同构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街区新生态。(褚雪琴 李婧 杨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