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厂镇:蚕桑产业织就乡村振兴“致富网”
夏日里,走进祥云县刘厂镇松梅村,成片的桑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桑树丛中,白色的大棚格外醒目,这是松梅村的大棚养蚕基地。
标准化蚕棚里,自动温控设备匀速运转,智慧温湿度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环境数据,确保蚕宝宝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松梅村四组村民曹云涛推着基地配备的推车,从储叶室将新鲜的桑叶运送过来,精心地喂养着这些小生命。前几日,他家的蚕搬到了基地。这一季,他家养了13张蚕,以往在家养殖时,13张蚕需要占用5间房,而且父子两人得用簸箕将桑叶搬上搬下喂养蚕宝宝,劳动强度极大。而现在,一个蚕棚就轻松解决了所有问题。
2024以来,松梅村先后投入537万元,建设“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蚕桑基地。如今,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在今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也在稳步推进中。“现有的43个蚕棚已经全部租出去了,村集体可获得142200的租金收入。”松梅村党总支书记自怀宇说。
蚕棚养蚕可以实现小蚕共育,大蚕分离,间隔空间可以减少感染风险。基地设施配备齐全,养殖起来,每张蚕至少可以节省1个人工。蚕茧收获后,如果没有及时卖出去,大棚良好的空气流通和温湿度管理,能确保蚕茧的外形不会损坏。
松梅村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全村74.3%的村民都投身于养蚕事业。大棚养蚕基地面积达711平方米,蚕台养蚕面积1516平方米,可养蚕785张。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带动300余户农户增收,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6万元。大棚省力化养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单产水平,优质茧比例超过95%。与此同时,村里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模式,引进抗病性强、产叶量高的“农桑8号”“祥桑1号”等优良品种,桑叶产量提升了30%以上,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蚕桑产业的价值远不止于养蚕和卖茧。从“种好一棵桑树”到“养好一张蚕纸”,再到“拉长一根蚕丝”,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经济潜力。在刘厂镇青坡村,这个省级“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村民们不仅种桑养蚕技术娴熟,还积极发展蚕桑深加工产业,自己缫丝制作丝绵被。青坡二组村民刘仕云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家制作丝绵被已有30年历史,起初采用手工制作,难度大且效率低。刘仕云回忆道:“2021年,我家购置了一台丝绵被制作机器,效率大幅提高,当年丝制品价格行情好,收益也随之水涨船高,卖丝棉被的纯利润有七八万。”
目前,刘厂镇已扶持丝绵被加工点20余户,每户每年可销售100床丝绵被,毛收入均超过10万元。同时,刘厂镇积极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制售领带、丝质服饰等高端产品,进一步提高蚕桑的附加值。
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推广模式,蚕丝被、桑叶茶等产品成功入驻电商平台,线上销售额占比达25%。此外,围绕蚕桑副产品的开发,刘厂镇还推出了桑叶茶、桑叶粉、桑葚干、桑葚酒等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让蚕桑产业的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
目前,刘厂镇桑园面积达1.95万亩,年养蚕量7万张,产茧量3158吨,产值1.86亿元,蚕农户均收入14万元,人均收入3.5万元。(徐亚园 罗月娟 罗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