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张建平——沃野“点绿生金”,守护高原粮仓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5日 11:07:23  来源: 云南网

  6月中旬,海拔约1900米的高原湖泊洱海西岸,连片的粮田刚刚结束插秧季,沃野千里,一片新绿。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平来到田间查看秧苗的长势,他说:“今年,公司在大理市湾桥镇和喜洲镇种植了3488亩‘云粳37号’水稻,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再过半个月就长得很旺盛了。”

  从2021年到2024年,张建平所在的生产技术团队带动当地农户,在洱海流域累计实施水稻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累计收获干稻谷9189吨,发挥苍山洱海纯净水土优势,打造了“洱海留香”高原软香米品牌,为洱海保护、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2021年,云南农垦集团在湾桥镇古生村成立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洱海流域水稻绿色生态种植基地建设。张建平响应号召来到大理,负责水稻生产从育秧、移栽、中耕管理到收割、烘干、入库的全过程。自2014年从食品工程与科学专业毕业入职以来,他已经在粮油保管员、驻村扶贫干部、成品粮油购销贸易、粮油期货投资分析等岗位上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但参与粮食种植、与土地打交道,对张建平来说,意味着职业生涯又进入了新的领域,他很快投入到农业知识的学习和管理实践中。

  当时,公司流转的土地普遍休耕、田间沟渠倒塌,要在休耕的土地上复垦,首先需要修复水闸、清理沟渠,协调用水审批,恢复农田灌溉。“此外,生产种植要以洱海保护为先,不能让农田尾水流到洱海里,每个环节必须经过周密的计算。”张建平说。生产人员们每天在田间地头奔波,经受风吹日晒的磨砺,最终圆满完成了第一年的生产种植任务,看到新谷烘干、颗粒归仓的丰收场景,这群年轻人更加鼓足了干劲。

  4年来,张建平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优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一开始,每个合作社的种植、管理技术各有不同,产量也参差不齐。于是,公司开始推行种植合作经营效益与产量挂钩考核机制,制定实施《种植合作经营主体管理办法》。”张建平说,“通过规范化种植、建立激励制度、提升合作社农资保管效率、减少种苗损耗等多项措施,几年下来,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原先,洱海流域的农户普遍依靠人力插秧,苍洱留香公司进场后,在基地推广机械插秧,大量减少秧苗用量、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产量。张建平介绍,目前,基地采用无人机植保、机械种植收割,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农户李寿六与苍洱留香公司已经合作第5年,他说:“采用机械插秧,每亩地光插秧人工成本就减少了800元。随着种植和管理技术改进,每亩地湿稻谷产量从2021年的698公斤增加到2024年的698公斤,亩产逐年提升。”

  苍洱之间,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不仅要向良田要粮、靠科技增粮,也要保护好洱海,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2022年开始,苍洱留香公司与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合作,开展“洱海流域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构建”项目研发,共同推出绿色生态优化模式,2022年试验数据显示,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径流磷排放降低49.7%,径流COD排放降低51.9%,温室气体排放降低83%,实现生产全过程氮、磷、钾投入分别减少10%、55%、52%,肥料整体成本降低76%。

  张建平的工作清单上,列满了一项项生产计划,每一个抢农时、保生产的关键节点,他总是冲锋在前,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业务能力屡克难关。获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后,张建平表示:“我将再接再厉,扎根一线、贡献青春力量,把生产队伍带好,把粮食种好。”

  云南网记者 段苏航 李丽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