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郭建荣:四十年坚守,只为巍山彝族打歌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8日 09:03:59  来源: 云南网

  清晨,阳光透过榕树缝隙,洒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青云小学的校园里。巍山彝族打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建荣挥舞着大刀,正指导孩子们练习青云打歌,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他一边示范动作,一边大声叮嘱:“打歌不仅要靠技巧,还是门体力活,大家要把劲儿使足!”

  巍山彝族打歌历史悠久,相传起初是部落之争的震慑手段,后来常用作庆祝狩猎、丰收、节日等,逐渐演变为人们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2008年,巍山彝族打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965年,郭建荣出生在马鞍山乡青云村,这里地处澜沧江深山大峡谷,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民间歌、舞、乐,彝族打歌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村民们都会跳起彝族打歌。郭建荣的爷爷、父亲均为当地有名的芦笙手和“歌头”,浓厚的文化氛围为郭建荣埋下了传承彝族打歌的种子。

  “小时候父母常跟我说,早在50年代青云的彝族打歌在北京演出过。我那时就有一个愿望,以后也要到北京表演,看看外面的世界。”郭建荣说。为了这个愿望,他努力学习彝族打歌舞步,练习大刀和葫芦笙,田间地头、山坡荒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后来,郭建荣拜师民间艺人左伟增,开始系统地学习彝族打歌表演。在师傅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他逐渐成长为远近闻名的打歌能手。

  1986年,刚初中毕业的郭建荣脱颖而出,成为了巍山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合同演员。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他博采众长,熟练掌握了东山打歌、五印打歌、青华打歌等多种打歌技艺和芦笙、笛子吹奏技巧。1990年体制改革后,郭建荣回乡务农,但学习彝族打歌的步伐从未间断。他在传承传统技巧的基础上,积极改良青云打歌刀法,使其更流畅、有规律、具观赏性,为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2002年5月,郭建荣被认定为巍山彝族打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40岁的他带队赴京参加“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青云彝族打歌在舞台上绽放光彩。郭建荣激动地说:“那一刻,我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感觉一切都值了!”

  为更好地传承彝族打歌,郭建荣在村里成立了巍山县民族民间歌舞传承示范点,先后收徒20多人,他还将课堂延伸至校园,在当地小学、幼儿园教学打歌,至今已教授师生1000余人次。此外,郭建荣还在周边村落选拔出30多名打歌爱好者,组建成青云打歌艺术团,带领村民们参加村里客事表演及外地演出,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如今,郭建荣的传承事业已枝繁叶茂,各项荣誉接踵而至。他曾荣获“群文之星”称号,参与编导的彝族打歌节目《阿克力》也获群星奖。他还被聘请为云南艺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民族舞蹈教育人才培养”项目授课专家、巍山县首届“兴巍优秀人才”、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民间艺术指导教师等。

  今年3月,郭建荣成功晋升为巍山彝族打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除了欣喜与自豪,他感觉更多的还是责任和义务。“彝族打歌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一生的坚守。我会用自己的努力,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他说。

  云南网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陆向荣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