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旅居到“旅创”,大理剑川从“诗和远方”成为外地游客的“第二故乡”
近年来,剑川县锚定“历史文化名城样板、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科学整合和规划全县旅居资源,深挖文化内涵和潜力,为旅居业发展筑牢根基。
剑川县金华镇桑岭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这里西邻剑湖,背靠青山,古木参天,民风淳朴,每年四五月份,村里的百年流苏树迎来盛花期,层层叠叠的流苏花如云似雪缀满枝头,美不胜收。
这个古朴宁静的村落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来自新疆的胡丽娟今年2月在桑岭村租下了一个老院子,她在院子里养花种菜,过上了惬意的旅居生活。
旅居者胡丽娟说告诉记者:“整个云南,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我们就觉得剑川这个地方最适合我们,因为环境也不错,天气也好,院子大,最关键这里的人都不错。”
近年来,剑川县先后投入2.84亿元,对剑川古城里的道路、古建筑、古院落等进行保护性修复,保存了古城的历史韵味和原汁原味的生活形态,剑川古城也成了旅居热点新选择。
栖侠轩客栈藏在剑川古城的深巷里,几个来自河北的好朋友一起买下这个老院子,改造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客栈,今年五一正式对外营业。他们不仅在剑川实现了旅居,也实现了创业。
栖侠轩客栈主理人韩夕瑶感慨地说道:“我们第一次来是2023年底,第一次来就感觉这里特别好,自然风光也好,空气也好,民风都特别好,然后2024年初就又来了一次,就决定彻底留下来,相比大城市的喧嚣,我更喜欢这里的安静。”
剑川县对全县8个乡镇93个村(社区)开展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细致梳理闲置资产、旅居业态现状及潜在发展模式,其中7个乡镇适合发展旅居,共有闲置院落323个,闲置空地28块,以乡镇党委、政府引导村集体为主体完成131个院落资产的收储。
在翔实的摸底数据基础上,同步启动《剑川县全域旅居产业发展报告》与《沙溪全域旅居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旅居剑川”试点项目三年计划,确定旅居试点村(社区)29个,旅居项目30个。
剑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树林介绍道:“摸底建库,建立了旅居的4个清单,以便精准地了解旅居剑川人群的需求。按照旅居发展的资源和要素梳理出一批目标企业,目前已成功招引两家企业和两个旅居村达成合作协议。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的是和县国有平台公司研究如何联农带农,让群众有收益,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力,让村集体有效益。”
今年,剑川县将重点推进沙溪镇、华龙村、沙坪村民宿短租型乡村旅居项目,充分利用当地闲置民居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民宿;推进金华镇剑川古城、桑岭乡愁记忆旅居项目,将古城历史文化与乡村自然风光相结合;推进甸南镇回龙村非遗体验旅居项目,让游客深度感受剑川木雕、黑陶等非遗技艺的魅力,通过科学规划,为旅居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李迪 高正达 黄大鹏 尹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