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建引领兴产业 解锁蒜香里的振兴“密码”
近日,走进宾川县大营镇宾川启峰农业专业合作社,整个生产加工车间弥漫着浓浓的蒜香,工人们正抓紧分拣、打包大蒜,一颗颗饱满圆润的大蒜在生产线上快速流转,即将发往全国各地市场,成为众多家庭每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
近年来,大营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小蒜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支部牵头筑链条,小蒜头成为“金疙瘩”。大营镇党委将大蒜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和资源,不断完善产业路、灌溉渠等基础设施,落实各项惠农惠民补贴政策,积极扶持种植大户和企业、合作社发展,大力推广订单农业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今年合作社在大营本地收购大蒜约800吨,经过标准化的分级打包等处理后,主要销往广西、广州、贵阳等市场。”宾川启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启新介绍,“我们的大蒜品质好,拉到外面比较受欢迎,新鲜红蒜收购价12元每公斤,独蒜收购价14元每公斤,销售价最高时达18元每公斤,效益还是好的。”
科技赋能提质效,家门口端稳“绿饭碗”。镇党委持续强化农业技术支撑,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喷灌滴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及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种植技术。积极探索“葡萄+大蒜”“石榴+大蒜”等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田多产”。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及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联合农技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户提升大蒜的品质与产量,形成“优质优价”的良性发展循环。
“今年我家种了13亩大蒜,其中红蒜独蒜成交价每公斤11元左右,分蒜每公斤8元,亩产约2.5吨。紫皮蒜每公斤6元左右,亩产约2吨,效益还不错。”大营镇团山村蒜农杜晓飞说道。
联农带农显成效,多方共赢促振兴。随着合作社订单量持续增长,用工需求显著增加,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我主要负责封包,封一袋1.5元,一天能封400袋左右,一个月收入至少1万元,相当不错。”来自弥渡县的务工人员杨中祝说道。“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促进全镇大蒜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增产增收致富。2025年,全镇共发展大蒜种植7000余亩,蒜薹加蒜头产值超1亿元。
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再到百姓餐桌,从个体致富到区域共荣,小蒜头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大营镇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有力打响乡村振兴金“蒜”盘,绘就一幅产业兴、村庄美、百姓富的生动图景。(邓永凤 马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