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永平县赋润养殖场幼苗孵化棚,一垄垄的水蛭产床整齐排列,扒开泥土能看到一个个茧躺在土里。“水蛭养殖期间需要收料、下产床、产茧、挖茧、孵化、下水、精养……看似简单,里面学问可不少。这批下产床水蛭200公斤,每个茧大概能产出七八只水蛭幼苗,预计能产幼苗8万多条,能养出成品1500多公斤。”技术负责人李银芳介绍说。
赋润养殖场养殖的水蛭品种为菲牛蛭和日本医蛭,具有生长周期短、生存能力强、形体大、产量高等特点,炮制成药品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跌打损伤等多重功效。“我们从楚雄来进货,因为这里的水蛭质量好、价格适中,已经合作很多次了。”云南瑞药金方现代中药有限公司采购部总经理杨映兴说。
“现阶段养殖成熟的水蛭供不应求,本次出货355公斤,能卖五万多元钱,这个产业周期短,收益高,我们准备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养殖场老板张兴柱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血吸虫”到“软黄金”,水蛭养殖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更开辟了一条生态与效益并重的致富之路,这一特色产业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云南网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苏志芬 刘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