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种药正当时。近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上赤村大公山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热闹非凡,省、县各级农技人员与当地群众,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繁忙而不失和谐的春耕画卷。
“轰隆隆……”旋耕机震耳欲聋的声音响彻山谷,放眼望去,层层梯田从山脚盘绕而上,高低错落的田地里,一排排田垄整齐划一。
不远处的山坡地上,厚厚的松针盖不住茁壮成长的小苗。在祥云县祥邦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熊仕华的带领下,来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祥云县农业农村局、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迅速来到苗床旁边。
“现在可以炼苗了,松针适量减少一些。”看着温暖而厚实的松针棉盖在青翠欲滴的当归幼苗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王馨一边说着,一边蹲下来检查苗情。
“春寒可以让苗长得更结实,但是植物对温度很敏感,如果控制不好,苗太壮,抽薹率就有可能提高,会影响后期的生长。”当在场的工作人员问及如何控苗时,王馨耐心地说道:“后期的氮肥要根据苗情来决定,如果苗本身就很大很肥,那么氮肥要少施一点。苗太大也会影响成活率,所以苗长到10公分左右就要及时移栽。”
看完当归,又看了白术、续断、黄芩等中药材的生产情况。每到一处熊仕华都详细汇报了生产管理情况,并提出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省、县两级专业技术人员无不一一详细作了回答。
据祥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联仙介绍,祥云县具有发展中药材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一定的种植基础,全县共有中药资源300多个品种。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5652亩,实现产值2.55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祥云县在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山林+中药材”的发展路子。依托中药材龙头企业,以公司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土地流转、“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县“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的政策要求,祥云县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达成合作,以祥云县祥邦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为依托,将人才打包、技术打包、资源共享,在大公山建设“云南大理祥云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据介绍,基地计划2025年投资1500万元,种植白术500亩,黄芪400亩,当归300亩,续断200亩、重楼150亩,辛夷花7000株,黄柏树3500株,油茶果5000株,同步开展中药材晾晒、烘干、分拣等生产线建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云南网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杨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