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坚持党建引领,从服务群众的小事、细事、微事入手,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探索服务新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创新载体、上下联动,用心用情用力托起“一老一小”幸福生活。
整合资源,夯实服务阵地。构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关爱保护网络建设,积极发动乡镇干部、教师、驻村工作队员、村(社区)干部等力量,逐户排查分析人员信息和家庭情况,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目前,规范化建成“儿童之家”18所,县级妇女儿童维权服务中心1个,乡镇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9个。全面推进“苍洱阳光幸福工程”三年行动,整合现有村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闲置校点、老年活动场所等资源,投入资金68万元,打造68个“幸福小院”。建成养老机构3家,养老床位数355张,有力保障特困、高龄、子女无力照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创新载体,提升服务质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瞄准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照管和暑期职工子女“看护难”等问题,打造“爱心托管班”“红领巾成长营”活动、“会暖春芽”工会暑期爱心托管班,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职工子女无偿提供课外兴趣教育和假期托管服务,并开展心理疏导、自护教育、法律普及等知识讲座10余次。县委社会工作部、县妇联联合开展“五社联动”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个群体共同参与,用实际行动为乡村留守老人送去了温暖与关怀。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觅源筑梦”支教团、团县委志愿者等一行深入碧云村、丰源村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将心愿礼物送到孩子们手中,把温暖送到孩子们的心坎上。
上下联动,汇聚服务合力。强化党建引领下的“一老一小”服务支持,整合民政、残联、妇联、乡镇、村(社区)等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青年团员、社工等人群力量,结合主题党日、“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等活动,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健康义诊、防诈宣讲、关爱帮扶等助老服务。县残联多措并举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救助残疾儿童61人次,投入救助资金80多万元,组织“集中适配辅具+送辅具上门”组合服务,发放配送轮椅、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具115件。以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为指向,采取提供场所、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开办老年幸福食堂,碧云老年幸福食堂就餐人数达3000多人次,有效解决高龄、空巢、孤寡老人用“餐难题”问题,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幸福饭”。
云南网通讯员 杨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