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宾居镇“五老”调解员:银龄智慧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宾居镇毘村“五老”人员陈家训,是一位在基层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老教师、老党员。退休后他并没有选择悠闲的生活,而是将满腔热情和丰富经验投入家乡矛盾纠纷化解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从事调解工作以来,成功调处1000余起矛盾纠纷,为辖区和谐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初心如磐七十载,为民服务的“老党员”。陈家训的调解生涯始于2001年,当时他还在毘村完小任教,隔壁邻居有矛盾、有困难,都喜欢找“有文化、性格温和、为人正直”的“陈老师”帮忙。在村里,他们一家都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亲切地称呼他“陈老师”。作为工龄30年的老教师、老校长、老党员,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良好的个人品行让他在村内威望高、人缘广、情况熟,自然在纠纷调解上独具优势。退休后,陈老师这颗“闲不住”的心没有“退岗”,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于是“陈老师”义无反顾地当起了免费的人民调解员。“群众事情无大小”,多年来,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始终奔波在基层调解一线、群工交涉一线,没有一分报酬。遇到敬老节,还自掏腰包为村内老人购买生活用品,在“农网改造”“村集体道路改扩建”等集体事务上甘当“飞毛腿”“婆婆嘴”,不辞辛劳、日夜奔忙。谈到为什么甘愿免费当群众的“和事佬”,陈家训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是党员,只要需要我,我就义不容辞。”
扎根基层情牵百姓,担当作为的“调解人”。“这条共用的田间道路,长久以来是我们两家的矛盾焦点,在陈老师的调解下,我们终于和解。现在两家都能畅通无阻地直达田间,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回访时,当事人曾某(化名)满怀喜悦地分享了这一变。
2024年12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在宾居镇毘村村委会正式成立,成为当地矛盾纠纷调解的重要力量。受他启发,宾居镇打造了“五老”调解特色品牌,利用“五老”人头熟、地头熟、情况熟的特点,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许多久调不决或达不成协议的疑难纠纷都圆满解决。自成立“五老”调解品牌以来,成功调处婚姻、邻里、土地、赡养等各类矛盾纠纷190余件,化解成功率高达90%。经他调解的矛盾纠纷无一反复,回访中群众满意率达100%,而“高效”的背后,是他对同乡百姓的用心用情。
在实践中,他摸索总结出“亲情式调解法”“读心式调解法”“简易纠纷快调快结、复杂纠纷精调细调法”等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土办法”。调解工作既需要“舌战群英”,也需要“超长耐力”,在农户家里磨上十几个小时的“嘴皮子”也是常有的事,需要抽丝剥茧找突破口,也需要综合分析研判对症下药,必要时还要搬救兵。
开头提及的曾某户的矛盾纠纷,陈家训在调解过程中得知当事人的妻子与自己的妻子有亲宗关系,于是夫妻上阵共同化解,最后也是在陈夫人的调解下双方得以化干戈为玉帛。
被问到调解的技巧,他颇有心得,“调解没有高深理论或是一劳永逸的技巧,重要的是用心、用情和一些说话的艺术,修复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关系。”陈家训如是说道。
老骥伏枥志千里,基层治理的“工程师”。在“陈家训个人调解工作室”成立后,他充分发挥调解室功能,积极吸纳了4名同样优秀的“五老”人员,组成专业的调解团队。对发现的小纠纷,给双方讲案例、唠家常、摆道理,将小矛盾预防在先、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棘手的矛盾纠纷,安排关系亲、党性强、经验丰富的“银发”专家组成“攻坚联盟”多次上门,以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推动矛盾纠纷在家门口解决。
七十多岁的陈家训有多个身份,他不仅是毘村调解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镇老年协会主任、老年大学宾居分校校长及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五老”人员参与到村庄治理中。在群工工作中,“五老”人员积极参与“两险”收缴、国土绿化、村庄清洁、交通文明劝导、河道巡逻、干部规划家乡等行动;在移风易俗中,“五老”人员带头规范客事办理,倡导文明新风尚;在基层理论宣教中,依托镇老年大学、文艺队成立独具特色的“五老”宣讲团,将党的理论知识编排入节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走访群众、政策宣讲、纠纷调解、项目推进、组织活动……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各家各户,不仅在矛盾纠纷化解上发挥作用,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推动了村庄的和谐发展。
如今,“陈家训” 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银龄智慧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为构建和谐、美丽、文明的乡村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亮了乡村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赵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