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祥云鹿鸣乡:发现非遗之美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5日 09:32:11  来源: 云南网-祥云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民族团结进步】鹿鸣乡:发现非遗之美,弹唱民族团结之音

  似天宫乐音,似心灵旋律,似素雅水墨,有人称它为“没有污染的音乐”,这就是音乐的活化石——洞经古乐,众多民族文化中一枝艳丽的花朵。走进鹿鸣乡,常常可以看到洞经古乐队演奏的身影,他们通过音乐来宣扬仁、义、礼、智、信,不仅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对于研究社会历史、弘扬民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沿着鹿鸣河谷南下,群山葱茏,山谷幽深,溪水潺潺,两河交汇处有一山叫鹿鸣凤凰山,凤凰山上的文昌宫是当地群众演奏洞经音乐的主要场所。

  鹿鸣洞经音乐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20世纪80年代,鹿鸣洞经音乐演奏渐渐复苏,文艺队伍日趋壮大起来。目前,有弥长、鹿窝、雄里坡、大龙潭、桑木箐、大凹奈、罗溪厂、麦冲、橄榄么9支洞经音乐队,队员最多的有60余人,最少的有10余人。有洞经音乐县级传承人9人,乡级传承人80余人。

  今年78岁的罗思华老人是洞经音乐县级传承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并学习洞经音乐。“我的曾祖父就是洞经音乐的传承人,一直以来,洞经音乐的演奏技法、曲目都是祖辈口口相传,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早就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几个老伙计就喜欢吃完饭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罗思华说,“我继承了祖辈的遗志,一辈子都在演奏洞经音乐,现在我把知道的知识和技巧都交给我的徒弟,我的儿子,让他们熟练演奏乐器、熟记乐谱。我老了,但是我希望下一辈人能够把它传承好,让更多人听到它。”

  近年来,鹿鸣乡不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累计投入资金60多万元保护传承和发展鹿鸣洞经音乐,立足本地实际,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成员培训,增强乐队素质,积极参加州、县举办的文艺活动,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古乐器:小叫鸡

  古乐器:琵琶(5弦)

  古乐器:胡拨(4弦)

  古乐器:筴(11弦)

  2012年,鹿鸣洞经音乐被祥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6月,以鹿鸣洞经音乐为代表的祥云县洞经音乐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2020年11月,《鹿鸣洞经音乐》图书正式出版,共搜集整理鹿鸣乡境内洞经音乐曲谱392首,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作出有益贡献。凤凰山古建筑群也将被打造为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基地,建筑规模涵盖边纵八支队指挥部旧址陈列馆、洞经音乐传习所、鹿鸣山歌小调传习所、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活动广场等,将为鹿鸣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平台。(王学茂)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