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理之问”祥云答卷】普淜镇:打造宜居宜业“桃花源”
今年以来,普淜镇在抓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同时,按照“生态乡镇”创建的新发展定位,主动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坚持“五位一体”积极推进普淜乡村走向全面振兴,打造宜居宜业“桃花源”。
规划一片田,种好一苗烟,喜看稻菽千重浪,做强产业促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长久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就在产业培植上做足功夫。50年代,普淜百姓人背马驼修水利,为山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普淜镇相继实施土地整治、土地平整项目,新增耕地2872亩、水田170亩,同时牢牢把握“红大”烤烟传统种植业主心骨地位不动摇,2021年全镇种植烤烟1.27万亩,带动群众增收6520万元,预计实现财税收入1300万元。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胡蜂、生猪、温氏肉鸡等养殖业不断扩大,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到规模化养殖的转变,总产值达2.3亿元。以生猪、肉鸡养殖为试点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不低于2项增收产业。与此同时,白萝卜、白芸豆、青花椒等特色产业迅速成长,品牌效应持续壮大。星光不问赶路人,多年的坚持,“金叶子”撑起群众“钱袋子”、胡蜂飞满山乡、青花椒栽满山岗……幸福洋溢在人民群众脸上。
治理一面湖、留住一江秋,碧水青山皆诗意,美化生态促振兴。普淜水库是普淜人民的母亲湖,孕育了深厚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数不尽的乡愁记忆和沧桑变迁。近年来,普淜水库钓捕人员剧增,生活垃圾增多,水污染持续加重。普淜镇及时开展普淜水库流域治理工作,组建综合执法队开展辖区内河湖库渠禁捕专项行动,发放禁捕告知书1000余份,各级河长累计巡河419次,累计投入资金80余万元对流域30公里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流域水质全面改善,河滩生态有效恢复。
继续抓实“森林普淜”创建,广泛开展桉树替换1732亩,退耕还林6000多亩。借助“美丽公路”创建机遇,沿320国道、楚大高速视廊种植香樟、冬樱花等1488株。同时1.47万亩青花椒栽满山乡原野,全民参与义务植树10.14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9%,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时光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坚持,翠绿了青山、诗意了生活,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意景观,唤醒了沉睡千年的绿水青山;巍巍天峰山、悠悠普淜驿正在成为踏青避暑的好去处。
树好一面旗,建强一堡垒,不负初心行知省,抓实党建促振兴。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岭楷模”刘平同志为榜样、为标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学刘平、争先进”学习活动,全面学习刘平同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忠诚履职,心系贫困、勇于担当,啃硬骨头、苦干实干,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四种精神,通过互帮互助、宣讲动员等方式将“刘平精神”延伸至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有力推动疫情防控、滇中引水等重点工作落地见效,赋予“刘平精神”实践意义。
同时,完成全镇基层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1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抓实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选好“领头雁”,启航新征程,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赋予乡村全面振兴源头活水。
打造一条街,办好一个节,曲水流觞真景致,赓续文脉促振兴。乡村振兴,必以文化铸魂。普淜镇始终坚持以“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的发展思路激活乡土文化资源,打造文旅农商融合的乡村旅游模式。争取资金1990万元规划实施普淜移民新村美丽家园项目,在尽量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对普淜老街进行修复,对现有水泥路面全面拆除,铺筑红砂石板路,对古屋进行风貌整治,外墙转角处贴青砖,山墙面进行彩绘处理,沿街面安装雕花门窗,新建牌坊5座,重现昔日茶马古道青石向晚、黛瓦蠡窗的人文景观。
同时注重体验民宿开发,打造一方庭院可观云听雨、静数时光,作为天峰山景区和祥云周边旅游景点中转站。并以老街重塑为典型,利用乡村老气,彰显农村土气,焕发农民生气,融入时代朝气,倾心打造更多更好的美丽乡村。
推陈出新办好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天峰山歌会,以及朝山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深入挖掘国保单位天峰山古建筑群和彝族文化资源,在延续民族文化之上开发自然社会人文相融合的乡村旅游,实现乡村增富、农民增收。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弄潮儿向涛头立,回引人才促振兴。积极探索实施“乡贤回引”工程,通过党组织“提”,村民群众“请”等措施,搭建乡贤与乡村发展有机融合平台,积极动员乡贤能人反哺家乡,在产业培植、助学济困等方面积极作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及时提供创业贴息贷款、简化申请流程,吸引退伍军人、大学生等回乡创业。在村“两委”换届时回引1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充实壮大基层干部队伍。
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与土生土长的普淜籍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44名返乡干部达成协议,参加村庄规划编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的规划基础,创造“领头雁”集智聚力推动普淜高质量发展。返乡创业青年党员带领群众养蜂致富登上《光明日报》、“95”后的村干部积极投身三农工作……向时代展示着青春奋斗的底色。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如今的普淜,正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成果,谋划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精准把握衔接节点,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力促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乡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把普淜打造成“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无景不秀、无民不殷”的“桃花源”。(祥云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