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谷村一景。毕芃 摄
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的公郎镇,毗邻临沧的云县、普洱的景东县。明清时期,有多达28个省的商人在这里经商贩运,是云南省的第二大茶叶集散地。数百年来,汉、彝、回等不同民族在此和谐发展,不同文化在此共生交融,这座茶马古道重镇成为了多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
4月17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公郎镇板桥村委会小独木村脚的裕谷村,看到了平整干净的街道、民族特色的住房、安居乐业的村民,一派祥和景象,这也正是公郎镇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
干群齐心 搬出一个宜居村
裕谷村是一个典型的搬迁村,全村共有102户4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121人。其中,彝族101户440人、布朗族1户4人。
这些村民来自公郎镇的小独木、富家、小雀吃水、路苦吗、岩子头、茶家、官家乐、板桥山、岩子脚等9个自然村。这些村落地处贫水区,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滞后,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
为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活生产发展问题,公郎镇党委、政府以“居住集中、土地集中、项目集中、基础设施集中、公共服务集中”为核心,围绕“搬得出、稳的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发展思路,实施了公郎板桥小独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将搬迁户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地区,集中搬迁到裕谷,形成了裕谷村。
裕谷村一景
自力更生 奋斗出一个富裕村
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公郎镇党委、政府实施“一三产业+脱贫”战略,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55.324万元,引导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因势利导、因人施策,确保贫困户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目前,全村种植茶叶50户350亩、芭蕉35户300亩、树头菜16户32亩、青花椒37户74亩。同时,充分发挥紧邻国道214线祥临公路的区位优势,搞活路边经济带,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朝着白州靓丽南大门、彝乡亮点一流村的目标,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65元,远远超过国家贫困线。
裕谷村一景
团结一心 打造出一个幸福村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各民族团结共荣的“信心源”。据了解,公郎镇利用茶马古道重镇的地理优势和搬迁户以彝族为主的实际,投资160万元,在裕谷村建设彝族文化传承中心,保护和传承彝族服饰、跳菜、打歌等民间传统文化。
此外,公郎镇还投资100万元实施民族特色村寨项目,修建融合多个少数民族于一体的文化墙、民族文化广场等设施,使村内各项文化设施体现各民族特色,突出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使搬迁群众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让每个民族共享基础改变带来的实惠,促进各民族与外界接轨更加便捷,各民族发展信心更加饱满。
在火把节、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裕谷村还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彝族、布朗族等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不分你我。
如今的裕谷村,有优美的环境、有增收的产业、有发展致富的渠道,村民有事做、有收入、有奔头,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正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云南网记者 毕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