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大成果!大理这个保护区的滇金丝猴增加至350只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滇金丝猴最南端的家园,近日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保护区联合多家科研院所等单位,历经两年多系统开展监测调查、数据采集与分析统计工作后确认,区内滇金丝猴数量已达350只左右。相较于最初发现时的种群规模,数量增长约300只,旗舰物种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专业管护员杨子兵说:“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了猴群翻山的路线,我们做了记录,还录了影像视频,经过统计,种群数量一共323只,其中,母猴抱着的婴猴有17只、可以自行行走的有13只,婴猴数量总的在30只左右。”

11月16日,保护区专业管护员杨子兵和同事们在龙马山片区开展滇金丝猴监测巡护过程中,发现了滇金丝猴群在翻山的壮观场景,及时用相机记录下了猴群活动的清晰画面,同时作了数量的清点和统计。

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专业管护员杨子兵说:“现在拍到的这个视频是下午4点左右,猴群经过午休开始翻山、活动。另外,不在这条迁徙路线,或者不在影像里面的还有一些,总的种群数量只会多不会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物种之一,被誉为“雪山精灵”。作为天池保护区旗舰物种,滇金丝猴从发现到现在,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境逐步扩大,保护成效十分显著。

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李云芳表示,1988年6月,中国灵长类专家龙勇诚老师在龙马山区域首次发现滇金丝猴群活动,猴群数量约五六十只。30多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5年11月,滇金丝猴群数量达350只左右。近10年来,滇金丝猴群以每年约20只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栖息地面积得到扩大,栖息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专业管护员杨绍勇说:“我参加保护区巡护工作10多年,参加滇金丝猴监测也有两年了,以前经常看见猴子,但这么一群一起出现还是第一次。这次拍的视频也比较清晰,能这么完美地记录下来,我们都非常高兴。”

为了构建滇金丝猴的良好生境,更好保护和研究滇金丝猴,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滇金丝猴廊道建设,恢复其栖息地完整性。
10年来,累计造林8988亩,栽植树木百万株;通过“人力+科技”模式实现数字赋能,提升保护能力,实行网格化管理,建设管理平台1个,安装红外线相机246台,远程视频监控6台,利用无人机进行数字建模,“空天地”一体化管护成效显著。

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专业管护员杨子兵说:“从滇金丝猴起床起,我们就会跟踪监测,一直要等到它们进入过夜地,要知道今天这群金丝猴在哪里过夜之后我们才撤回去。监测过程中要记录它们的活动轨迹、行为、吃什么东西,还要记录它的午休地、过夜地。”

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李云芳表示,猴群数量增加,这是我们国家加强了野生动物保护,将滇金丝猴分布区划入保护区进行管理,不断壮大保护区护林员队伍,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科研监测的结果。下一步,保护区将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采取“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等科技手段开展保护和研究,提升滇金丝猴种群的保护质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天池保护区着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推进现代化保护区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天池示范”。
目前,保护区记录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1249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15种;脊椎动物有43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如滇金丝猴、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9种,保护的伞护效应非常明显。

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管护局宣教科科长宋寒冰表示,近年来,我们不断夯实生态本底,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加强资源巡查管护,深化科研合作,推进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等重点工程。同时,加快智慧化建设,依托智慧管理平台,构建“数字保护区”,强化数据支撑,提升管理效能与保护成效;推动社区共建共管共享,引导群众参与保护实践,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保护成效愈加明显。(李继明 童丽华 符玉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