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位白族奶奶成为主角!凤羽古镇这场展览,让生命故事成为“最美展品”
在洱源凤羽,一场特殊的展览将古镇的五个角落变成了流动的展厅。主角不是声名显赫的艺术家,而是81位普通的白族奶奶。当她们布满皱纹的笑脸与百年老宅、金黄银杏同框,呈现出的不是猎奇式的乡土景观,而是一种直抵人心的生命力量。于是,这场名为“凤羽百位白族妇女肖像展”的活动,不仅让老宅焕新,更让奶奶们从被记录的“对象”,转变为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主体”。

一切的起点,源于书屋日常里的“看见”。在凤羽古镇的“曾曾书屋”,孩子们的到来,总伴随着白族奶奶们默默陪伴的身影。发起人曾曾发现,这些奶奶们身上有一种被日常劳作掩盖的、蓬勃的生命力,她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这一想法,与资深策展人梁亮的专业视野不谋而合,一个以“记录与看见”为核心的公益策展计划就此萌芽。

“凤羽百位白族妇女肖像展”活动策展人梁亮说:“我觉得主要还是曾曾老师的发起,因为孩子的奶奶们身上的那种生命力,让她想要把这些故事传递下来。我是一个策展人,我说我可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于是我们就发起了这样一个策展计划。”

对于策展人梁亮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策展工作,更是一场双向的滋养。梁亮深耕策展领域数十年,主导过《乾隆号,下一个江南》《幸会!苏博》等知名IP展览。她坦言,最初是受曾曾之托,以专业能力助力实现愿望。但随着团队15次深入村落,为200多位白族妇女拍照,在火塘边、庭院里聆听81位奶奶的岁月故事,项目的意义早已超越策展本身。
“凤羽百位白族妇女肖像展”活动策展人梁亮说:“慢慢地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情感深入,我们会看到白族奶奶身上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面对日常生活的人生智慧。我们觉得自己也成了奶奶们的孙女孙子,又从她们身上获得了很多人生智慧。在奶奶们身上,我们找到了人生的豁达和面对生命的意义,让我们觉得自己也很有力量。”

这份来自乡村的生命智慧,不仅温暖了项目团队,更让梁亮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她特别提到,这个项目让她在“四十不惑”的年纪,打开了新的视野。
“凤羽百位白族妇女肖像展”活动策展人梁亮说:“在凤羽这个项目中,我的视野打开了,世界变大了,对我自己来说,生命体验和人生意义得到了延展。回到项目本身,我更希望,能从奶奶们身上汲取的这种力量,转化为我们未来面对一切不确定性的内心勇气。”
项目的向心力,吸引了五湖四海志愿者。来自广东佛山的陈小然,就是其中一员。她带着多年策划传播经验,跨越千里来到凤羽,用专业技能为项目助力。

“凤羽百位白族妇女肖像展”活动志愿者陈小然说:“参与这个项目第一个原因,我很认同这个项目的价值,因为它记录跟看见奶奶的生命故事。另一方面,我是做传播的,大学和毕业10年都做策划传播方面的东西,项目招募传播志愿者,我觉得我可以用这个技能去支持这个项目,我就来了。”
三次旅居大理的经历,让陈小然快速融入当地生活。在与奶奶们的深入交流中,她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更对生命有了深刻体悟。

“凤羽百位白族妇女肖像展”活动志愿者陈小然说:“我在慢慢接触奶奶们的更多故事后,发现她们外表看起来很乐观,虽然人生经历了很多起起落落,现在可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她们会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我也期待自己老了的时候也像她们这样有生命力。”
如今,在凤翔书院三百年的银杏树下,奶奶们的肖像与金黄落叶相映成趣。她们现场售卖手工布扎的场景,成为展览最生动的注脚。艺术不再高悬于展墙,而是融入古镇的日常呼吸。

贵州游客白明薇说:“看到这些展览,感觉白族的姐姐们、婆婆们,她们的手工艺品非常精细,白族的这些手工艺品让我感觉很震撼。”
一张张肖像定格生命力量,一件件手工艺品承载民族文化。游客们被奶奶们的笑容感染,更被精湛的手工技艺打动。

四川游客冯巍说:“刚进来就被白族奶奶的肖像吸引了,被她们的笑容,灿烂、真实的面部表情感染,被她们这种朴素豁达所感染,我觉得特别好。现场还有白族奶奶在银杏树下做手工,能感受白族的手工,做得特别好,特别精致。”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1月底。一粒名为“看见”的种子,已在凤羽悄然播下。它昭示着,真正的文化振兴,并非外来者的单向赋予,而是以艺术为媒,唤醒深植于土地的内在力量——让奶奶们的生命故事,成为古镇最动人、也最恒久的风景。(李义勇 赵丽娟 罗新才 罗灿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