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午后,祥云县下庄中心卫生院里,来往的病人络绎不绝。手术室里,一场肱骨骨折手术正在紧张进行中,约一个半小时后,病人被推出病房。“在张朝凯老师的指导下,手术很顺利。”院长蒋维文的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院里已开展手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能让群众在乡镇就能享受到手术治疗,都得益于县里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

2017年,祥云县医共体建设,通过整合县域内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重构服务体系,促进医疗与预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能。下庄中心卫生院抓住契机,按照高标准对手术室进行改造,配备了高清无影灯、麻醉机、C臂等硬件设备。同时,卫生院还选派年轻麻醉师、骨干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邀请上级专家到院指导,建立了张朝凯骨科专家工作站,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提升整体医疗技术,让新手术室发挥最大效能。

“如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疝气修补、阑尾切除、痔疮内剥外扎等常规手术,在下庄中心卫生院都能顺利开展。”蒋维文介绍,自2024年11月新手术室投入使用以来,卫生院已开展手术近50例,惠及下庄、刘厂、普淜等乡镇的患者,为其节省看病成本、减轻家庭压力。
下庄中心卫生院只是祥云县开展医共体建设工作的一个生动注脚。经过8年的沉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共体“祥云模式”已成为全国县域医改的标杆样本。

“过去村里的群众看病要跑到县城才行,看病的时间、经济成本都很高。”现任祥云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兴龙是祥云县医共体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随着医共体建设的推进,医疗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共享,群众甚至能在当地就能享受到上海九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如今,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好几个乡镇卫生院都能开展一些常规手术,百姓看病更加方便了。”王兴龙说。
改革的根基始于顶层设计。祥云县2019年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2018年便由总院牵头成立医共体理事会,2024年再设党委会,实施党委领导下的理事长负责制。截至目前,已出台近100项管理制度,设立十大高质量管理中心,2022年更以“四个一体”管理方案明确县乡人、财、物统一细则,彻底打通县乡医疗壁垒。

资源共享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自2018年起,该县建成远程会诊、心电等六大远程中心,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手术器械统一由总院消毒保障安全。2025年1-9月,仅远程心电、影像等中心就完成诊断超4万人次,年均报告量超5万份。针对诊疗需求,创新推行慢病、全科疾病和部分外科手术“三下沉”,11家乡镇分院按能力分级承担50至100个病种诊疗,配套药品、医保等“七统一”政策,确保基层“接得住、看得好”。
“输血”与“造血”并举,筑牢基层网底。累计开展乡村医生培训78场,选派132名骨干下沉,组织3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到总院进修。如今,11家乡镇卫生院均通过一级甲等评审,4家达国家推荐标准,139个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乡镇分院门急诊量同比增长6.63%,“小病不出乡”成效凸显。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基层就诊率超65%,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时间缩短30%。

亮眼成效也为祥云县赢得了诸多荣誉与认可。凭借在医共体建设中的突出表现,祥云县先后获国务院表彰、全国医共体建设标杆奖等重量级荣誉,相关科研成果还摘得省级科技进步奖。这些实打实的成绩让“祥云模式”声名远播,其成功经验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探索与实践》专著在全国近300家县市参考应用,更吸引了近70家县市级医院慕名前来交流取经。
医路漫漫,初心如磐。“医共体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王兴龙表示,祥云县将建强多部门协同机制,在总结经验中积蓄力量,在借鉴先进中拓宽视野,以完善政策与坚实投入为改革续航;以公共卫生资金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纽带,编织医防融合的全周期健康守护网,推动医疗服务从“治病”的被动应对,转向“防病”的主动守护;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厚植“祥云模式”的内涵,通过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让健康网底更牢、民生温度更暖,最终实现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卫生事业焕生机的美好愿景。
云报全媒体记者 赵丽槐 李丽 刘宇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