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洱海之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一朵朵洁白如雪的海菜花正悄然绽放,不仅扮靓了湿地水域,更串联起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之路。通过创新推广“鱼草共生”模式,这里正走出一条“以湿养湿、生态富民”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切实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路。


右所镇永安海菜种植区近日迎来鱼苗投放的热闹场景。“开始放鲢鱼!”随着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总工程师钟岚一声令下,成千上万尾鲢鱼跃入水中,游向海菜田深处。“我们采用青鱼除螺、鲢鱼控藻的生态种植方式,既净化水体,又提升海菜品质。”钟岚介绍,这种生物调控技术实现了生态与生产的双赢。

海菜花,被誉为“水质试金石”——水清则盛,水浊则凋。如今,它不仅是洱海生态的“监测仪”,更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花”。在团山深水种植区,采收负责人杜碧红正带领工人精心采摘。“这片240亩的区域,夏季每周采收一次,日均产量达两三千斤。”她轻轻托起近两米长的海菜花说,“植株健壮、花型饱满,品质非常稳定。”

近年来,随着科技赋能,让这朵“小白花”绽放出更大价值。钟岚团队联合大理大学开展的品质提升试验已培育出“千头碧”“一顶红”等4个新品种。其中深水区主栽品种“千头碧”,以其发达的生物链和高产氧能力,成为水体净化的“生力军”。

“产、销、研”一体化发展更让海菜花产业焕发新生机。基地生产负责人赵堰锋透露,种植面积已从300亩扩至500亩,与海底捞、盒马鲜生建立稳定合作,预计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同时,携手上海交大等高校研发的海菜爽、海菜花茶等新品,正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

作为洱海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洱源县拥有6.88万亩湿地。监测数据显示,经海菜花净化后,出水水质可从二三类提升至一二类。“经过长期实践验证,海菜花在提升溶解氧、去除氨氮总磷方面效果显著。”钟岚表示。

目前,右所镇海菜花种植面积已达3500余亩,预计年产值超6500万元。今年3月,洱源县海菜花产业协会成立,带动150多户种植户规范发展,构建起“协会+企业+农户”的良性机制。更令人振奋的是,洱源海菜花已入选2024年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地理标志申报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这条‘以湿养湿’的路子,既富了百姓,又护了洱海。”右所镇副镇长陈远洲说,在海菜花产业示范引领下,当地正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为高原湖泊治理贡献着可复制可借鉴的“洱源经验”。

洱源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雪梅 罗新才
云南网记者 秦蒙琳 段苏航 彭少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