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交出幸福答卷 | 大理古城银苍社区,幸福有着具体模样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17:00:51  来源: 云南网

  每年冬天,在大理市大理镇银苍社区,苍山洱海构成“玉洱银苍”的和谐美景,从苍山门开始,玉洱路上银杏树金黄,成为热门的拍照打卡景点,连续几年,社区通过“落叶缓扫”的暖心举措,在细节中诠释着主客共享、邻里和睦的治理智慧。

  银苍社区位于大理古城北侧,辖区约2平方公里,15个居民小组生活着5500余人,社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蒋公祠、玉洱公园等文化地标,在多年的旅游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的一体化互嵌式结构和社区环境。

  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吴玲介绍,社区以宣传教育、团结进步、文化认同、为民服务“四示范”、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为民服务能力“三提升”、持续巩固示范社区创建成果“一巩固”为支撑,将“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各族居民群众日常工作、生产生活和社区发展建设中,以精细化基层治理为抓手,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走进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五朵金花》的巨幅海报和影视主题曲,把人引入20世纪50年代边疆民族地区热火朝天建设发展的记忆中。当年,一部《五朵金花》火遍大江南北,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大理,也让“阿鹏找金花”成了几代人对大理的向往。如今,博物馆通过链接影像与乡愁、文化与记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通过推介《五朵金花》《蝴蝶泉》《山间铃响马帮来》等民族电影,每周公益播放影片、宣传科普片,提升文化惠民服务。

  不远处的蒋公祠,如今变身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扎染、瓦猫等体验项目不仅吸引游客,更促进了本地就业。通过发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示范教学点的带动作用,每年举办洞经音乐、大本曲、绕三灵等非遗传承活动,让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

  社区里的文化地标,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社区打造“一园、三廊、一平台”,充分借助玉洱文化园、“红色记忆”长廊、“平语近人”长廊和“苍洱石榴红”长廊及民族文化活动展示平台,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议事的场地。不仅如此,还牵头成立妇女议事会、小区居民议事会、“一老一小”议事会,构建固定和移动两种议事场地,固定场地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移动场地则以“议事现场会”标识牌为依托,每年解决小区街道环境卫生、占道经营、电动车乱停乱放、流动人口教育引导、邻里纠纷等40余件,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决”。

  在玉洱文化园,通过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形象工程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社区成立了离退休老干支部,发挥46名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担任宣传员和民情民意收集员,在老人们下象棋、闲聊的过程当中,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今年67岁的老党员杨耀佐,从血防站退休之后,经常为居民测量血压、义务坐诊。社区每年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及义诊活动10余次。

  走在银苍社区,许多民宿院落保留了青瓦白墙、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彩绘的建筑特色。

  目前,社区民宿客栈经营户有138户,几乎都是外来人口,人们从天南海北聚集到大理,既是创业,也是生活。社区结合这一实际,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以多种渠道提升社区服务,打造安居乐业的营商环境,让流动人口“融”得进社区。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走进小巷院落,讲解古城保护条例,指导消防、环保等规范。不少经营户从一开始的不沟通、不理解,到主动联系、参与社区事务,有的还担任起网格员的职责。有的经营户通过20余年的打拼,从摆摊经营到拥有了自己的铺面。

  来自保山的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在平等路经营傣味小吃车十多年,从最初语言不通到如今与本地人、外地游客顺畅沟通。像他们这样的流动商贩,在社区找到落脚之处,成了古城烟火气的一部分。社区还在景区景点规划商业网点,引导各族群众从事民俗旅游小手工艺品、旅游产品生产、销售行业20余户,着力解决就业难题,实现致富增收。

  社区还通过智慧化建设为传统治理赋能,搭建了大理州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服务管理智慧平台,通过“银苍民族工作服务管理”小程序,每年采集处理各类信息200余条,既精准收集社情民意,也为基层减负增效。每逢三月街民族节,社区工作人员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入户宣传,志愿者每逢节庆假期都坚守岗位,进行交通疏导、旅游咨询等服务。辖区638名志愿者定期开展洱海保护、“三清洁”等志愿服务,构建起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双向服务的良性循环。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苏航 彭少杰 秦蒙琳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