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荒田变良田,亩产收入翻倍!看永平高标准农田的“丰收答卷”

近年来
永平县紧紧围绕
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
农田地力提升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力推动粮食稳产增产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改田换地,提质增效
在厂街乡界面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里,机耕道穿行于稻田之间,金黄稻穗随风起伏。田间机器穿梭,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抢收水稻,在高寒山区绘出一幅丰收画卷。

界面村地处高海拔地区,过去田块不规则、土壤贫瘠,机耕路与水利设施不配套,耕种收成不便,水稻产量低,多数农户改种玉米或撂荒,玉米亩产仅600斤左右,收入约600元。

去年实施土地整治与提质改造项目后,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道路修建及土壤改良,这里建成了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的148亩农田中,115亩由种植大户流转承包,33亩由农户自种。

通过规模连片、科学种植与优良品种,去年百亩水稻亩产超300公斤。加之优质山泉灌溉与冷凉气候延长灌浆期,产出的大米颗粒饱满、甘香浓郁,市场走俏,实现丰产增收。农户通过租金、务工与种植收入,亩产值达2500元以上,是此前玉米收入的4倍多。

永平县厂街乡界面村村民曾国诗说:“以前水渠、道路不完善,田块零散,肥力不足,产量低。整治后用水、运输都方便了,我家5亩水稻产量提高了20%,加上租金、务工和国家补助,年增收5000元以上,发展农业信心更足了。”


科技管护,稳产增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了耕作条件,提升了土地肥力。科学施肥与土壤改良提高了粮食产量,百亩农田年净增粮11500多公斤。新建灌排渠道保障了用水,田间道路平坦畅通,农机可直接下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2024年全村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36%。

永平县创新推行“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机制,为每块高标准农田明确管护主体、人员、资金和标准。自2011年以来建设的项目均纳入管护范围,确保设施定期维护、效益持续发挥。


永平县厂街乡界面村党总支书记达师芳说:“我们将抓住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机遇,主攻优质生态水稻,增加农民收入。并依托生态水稻与茶园,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做强农文旅融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

融合拓展,长远发展
多年来,永平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投入近亿元财政资金,建成高标准农田12.2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2.81万亩,占耕地总量的64.3%,占永久基本农田的88.5%。通过持续建设与有效管护,全县灌排设施不断完善,耕地地力显著提高,防灾减灾与粮食产出能力持续增强。

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7.72万亩,同比增长0.7%,总产11.58万吨,增长1.49%,单产307公斤,增长0.7%。2025年预计水稻面积44065亩,总产2373.1万公斤,同比增加7万公斤。


未来,永平县将坚守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7万亩以上。同时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结合农田自然生态景观,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打造集耕地质量提升、生态涵养和田园景观为一体的绿色农田。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体验,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周盛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