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辉煌六十载 奋进新南涧丨南涧:“林长+河长”同频共振 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
南涧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系统谋划实施生态强县战略,出台《南涧彝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1—2030)》,积极探索“林长+河长”协同发力新机制,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体系,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抓实河长制,守护碧水清流润泽彝乡
2017年4月,全县启动河长制工作,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探索总河长、联防联控、智慧巡河等方式,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健全工作机制,构建责任体系。南涧县创新完善组织体系,加强河湖长体系动态管理,建立“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跨县河湖联防联控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对县域内红河(流域面积1125.1平方公里)和澜沧江(流域面积613.72平方公里)两大水系,以及50平方公里以上的14条河流和16座水库,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对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46条河流和塘坝,设立乡(镇)、村两级河长。全县共设立县级河长19人、乡级河长74人、村级河长79人,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河湖监管网络。其中,2024年各级河湖长累计开展巡河3740次。
推进专项整治,改善水生态环境。南涧县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完成78个行政村、466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以奖代补”整县推进试点任务,完成率达100%;探索出“源头减量+集中清运+分散处置”“集中清运+市场化运营”的治理模式,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自然村覆盖率92.25%;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40.14万亩,覆盖率超90%,常态化推进“三清洁”和“清河行动”,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均达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强化岸线管护,建设幸福河湖。南涧县着力加强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明确管控边界,严格涉河项目审批与监管,大力推进“美丽河湖”“绿美河湖”“幸福河湖”建设,强化河道采砂管理和山区河道管护,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深化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全力保障水安全。
推进林长制,守护青山翠岭造福百姓
2021年12月,全县推行林长制工作,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为核心目标,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全面提升林草湿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完善组织架构,创新运行机制。南涧县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源头治理、社会参与的林草湿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县、乡镇、村(社区)、村民小组四级林长责任区,实行智慧化、网格化管理,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目前,全县拥有林长制协作部门33个,挂钩联系乡镇成员单位22个,设立村(社区)专管员80人、村民小组专管员1567人。设县、乡、村三级林长431名,对应划定431个责任区,落实森林管护人员769人,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强化资源保护,共筑绿色屏障。南涧县全面加强林草湿资源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加快推进依法治林进程,运用智慧巡林等手段提升监管效率;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项目,高质量实施林业生态资源管护,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筑牢林业安全防线,提升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力维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182.05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69.78%,森林覆盖率67.19%。
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富民增收。南涧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切实把林草资源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让人民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2024年林业总产值达28088万元。(奎银花 赵德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