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作为学校发展的“根”与“魂”。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以“青蓝工程”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学期制培训”为拓展的“三维”培养体系,全面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人才基础。
“青蓝工程”结对,筑牢教师成长根基
为破解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初期的困惑与挑战,我校深入实施“青蓝工程”,致力于打造一条“一年合格、三年骨干、五年成才”的清晰成长路径。学校通过举行庄重的拜师仪式,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精准匹配学科骨干担任“职业导师”,并签订个性化《师徒结对协议》。该工程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师徒双方在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作业设计、班级管理等环节深度捆绑,形成了“亦师亦友、互学共进”的浓厚教研文化。刚入职教师杨富婷老师表示:“从教案设计到课堂掌控,我的‘师傅’都给予了手把手的指导。这份温暖的支持,让我迅速摆脱了迷茫,找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和方向感。”

“课题研究”引领,提升教师专业高度
学校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理念,大力推动教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目前,我校两项州级课题《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与《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设计》正稳步推进。它们聚焦我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致力于探索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与“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策略。课题研究将一批骨干教师凝聚成专业发展共同体,他们通过专题研讨、课堂实践、数据分析和案例反思,实现了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华丽转身。课题组的徐水源老师谈道:“课题研究让我们养成了‘带着思考进课堂’的习惯,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充满了创造性地探索,课堂效益和个人的专业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期制培训”赋能,拓宽教师发展视野
在常态化教研之外,我校深入实施“小学期制集中培训”模式,利用寒暑假或学期中的特定时段,为教师量身定制系统化的高端研修课程。近期举办的培训以“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变革”“信息技术赋能教师能力提升”等为主题,培训内容兼具理论前沿与实践策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有效破解了教师日常培训“碎片化”的难题,实现了知识的系统更新与能力的整体跃升。参与培训的赵正娇老师深感收获颇丰:“‘学期制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暂时离开讲台,静心充电,接触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解决了我们很多在教学中遇到的深层次困惑。”

“青蓝工程”“课题引领”与“学期制培训”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马维娅校长表示,这一立体化培养体系有效激活了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和完善这一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有能力、有智慧、有情怀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云南网记者 杨子双 通讯员 张正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