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漫山的果园里挂满了会“脸红”的祥云红梨。金黄果皮裹着胭脂红,空气中四处弥漫着浓浓的梨香,让人忍不住想凑上前尝鲜。
别小瞧这红梨,它可是有“身份”的!2022年拿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4年、2025年又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区域公共品牌。
能在众多水果中脱颖而出,全靠它的 “生长密码”——扎根1800-2300米的高原,昼夜温差攒足糖分;长在透气的砂壤土上,吸足有机质;亚热带气候里冬暖夏凉,堪称 “天然温室”。更贴心的是,从采摘到包装全人工,还会及时冷藏保鲜,到手还是新鲜脆嫩的好口感。
大波那村村民刘红莲,种17年红梨,早就摸清了红梨的脾气。她的60亩果园用矮化密植技术,每亩300多棵果树整齐排列。丰收季一到,工人们忙着穿梭林间,红梨“扑通”落筐,一天就能摘五六吨!
“昨天刚发走4000公斤,四川、楚雄的客户催着要呢!”刘红莲笑着说,去年她的果园收了100多吨红梨,50万元稳稳进了口袋。
红梨酥脆多汁,酸甜合适,还带着浓郁香气,秋日吃一口,清热化痰又润肺。当地还把红梨玩出了新花样,研发出红梨酒、红梨醋、红梨汁、红梨膏,让这份甜蜜能存更久,一次吃过瘾。
如今,祥云全县红梨种植面积达3.34万亩,年产量约6.98万吨,总产值近3.59亿元。这会“脸红 的红梨,不仅成了食客口中的秋日美味,更成了果农手中的“致富果”,让祥云的秋天,甜得有滋有味!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