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笙声”不息:鹤乡节庆里的文化守望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 15:47:08  来源: 云南网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庄镇,山川灵秀,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这里自古被誉为“仙鹤古镇”,多民族文化交汇,孕育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节庆和舞蹈。从“仙鹤笙”的轻盈曼妙,到“大锣笙”的粗犷豪放,再到“老虎笙”的庄严神秘,大庄镇正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生动演绎着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千年对话。

  每年正月初十的清晨,洒利黑木久郎村的山谷里,薄雾未散,远处便传来铿锵有力的鼓声和铃音。村民们缓缓走向广场,男性舞者肩披灰黑毡子,脸上、手上、脚上绘着黑、黄、白等虎纹,脚步随着铜锣和羊皮扁鼓起落,身体随锣声翻转、摆尾。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老虎笙”请虎仪式,也是彝族“倮倮”支系的重要祭祀和民俗活动。

  “三声鼓声一响,大家就知道新的一年开始了。”村里年过六旬的老虎笙传承人者发付说。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舞者从每日增加一只“虎”到最后的七只成年老虎,伴随毕摩主持祭祀、乐手奏乐,完成请虎、祭虎、送虎等完整流程。笙乐与舞蹈、祭祀仪式相互交融,将彝族人与自然的敬畏、家族血脉与彝区记忆紧紧连接。笙文化在大庄、麻栗树等彝族聚居地代代相传,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氏族时期的图腾崇拜。这种崇虎信仰与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紧密关联,逐渐演化为每年正月举行的“老虎笙”。

  麻栗树的大锣笙同样源远流长。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八,彝族罗婺支系中青年男性组成锣笙队,用锣声、舞步、火把与颜料画面再现狩猎、耕作、饮食等生产生活场景。整个节庆既是祈福仪式,也是族群凝聚力的展示。

  仙鹤节中的仙鹤笙,则借助神话故事与舞蹈形态,模拟仙鹤斗妖、保护百姓的动作。通过跳笙,村民祭祀、娱乐与传承文化融为一体。笙文化体现了祭祀、娱乐与生活生产的高度融合,并成为民族身份和地方文化的象征。“每年的演出不仅是表演,更是教年轻人的机会。我们这支队伍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童都有。”十二生肖龙鼓笙表演者王文发说。“年轻人喜欢看大家跳笙,也愿意跟着学。我把这个教给我的女婿、孙子辈,他们现在都能跳了。”者发付说。

  笙文化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彝族人民与自然、社会、历史对话的方式。它记录了族群对自然的敬畏、生产生活的智慧,也承载着节日庆典和社区认同。每一声锣响、每一支笙音,都是文化的回响,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底色。

  夜幕降临,老虎笙演出散场,火把熄灭,山谷重新沉寂。但笙声未消——年轻学员的练习声、游客的赞叹声、村民的讨论声,交织在山野间。“笙声是我们的脉搏,它提醒我们是谁,也告诉世界我们来自哪里。”者发付的话,映照着整个彝乡。

  云南网记者 段晓宇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