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宾川赤子·铁血粮道——纪念赵镕将军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 15:45:43  来源: 云南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彩凤村成为红色记忆追寻地,这里是开国中将赵镕将军的故乡,如今其故居已变身为“赵镕将军纪念馆”,静静诉说着这位“军中好管家”用一生筑起“打不断的铁血粮道”的传奇。近日,记者走进纪念馆,重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后勤史诗。

  在宾川县彩凤村,一栋古朴的民居静立于青石板路边,这里,是开国中将赵镕将军的出生地。

  1899年,大理宾川彩凤村的稻香中,诞生了一个农家孩子,那时的中国山河破碎,而谁曾想,这个叫赵镕的孩子,未来将用一生为万里疆场筑起一条“打不断的铁血粮道”。

  赵镕年少时山河破碎、民生艰难,他却以非凡的毅力和信念走上革命道路。抗战烽火席卷华北,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赵镕任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面对日军严密封锁,12架缝纫机,是他手中仅有的武器。

  被服厂、制鞋厂、皮革厂、修械所……他像一粒火种,在废墟中点燃后勤网络,建立起一条打不垮的后勤生命线,敌后根据地的战士们,第一次穿上了自己造的棉衣与军鞋。

  但更艰难的考验来了——如何让深山里的部队不饿肚子?赵镕将军的答案,写在冀中百姓的脊梁上!他创造“藏粮于民”:秋收的公粮,分散藏进千家万户,村村是粮站,户户是粮仓,日寇的刺刀,永远刺不破人民织就的“隐形天网”。“藏粮于民”不只是战术,更是一种信任,赵镕将军相信人民,人民也用生命支持他,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这是真正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真实的历史远比言语更震撼——1939至1941年冬,一场震撼历史的运粮行动在黑夜中奔涌!62万民工、4940辆马车,如暗夜长龙穿越封锁沟。大车拉,小车推,人背肩扛——1900万斤粮食,是送给太行山的生命线!

  160位乡亲倒在路上,300多辆马车化为焦木……聂荣臻元帅含泪回忆:“这粮食,是用信念和血肉一截截‘铺’进深山的”!

  解放战争炮声隆隆,已是华北军区兵站部政委的赵镕,再挑重担!平津战役中,他3次千里突击运粮,4000辆大车、3万民工昼夜疾驰,天津城下的红旗,浸染着后勤铁流的热血!1955年,中将肩章闪耀。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周恩来总理的赞誉响彻怀仁堂:“赵镕同志,顾全大局的好管家!”

  如今,赵镕将军故居已被改建为纪念馆,系统展示其生平事迹和革命文物,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这里感受历史、缅怀英烈。

  彩凤村群众国丽艳带着儿子吴云晨参观赵镕将军纪念馆,吴云晨发现赵镕曾穿过的衣服上有几个洞时,国丽艳这样和孩子说:“你看以前的赵镕将军多艰苦,衣服都破了他们都还在穿,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生活,对不对?”

  金牛镇基层党建办公室干部孙慧敏在参观完赵镕将军纪念馆后这样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要学习赵镕将军这种廉洁的品德,走好每一步路,同样也要遵循赵镕将军留给我们‘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这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赵镕将军虽不是冲锋在前的猛将,但却是在背后托起部队胜利的重要人物。从彩凤村走到中南海,他的一生未离“粮草”二字,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却是用后勤保障托起胜利的脊梁。

  云南网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卢焱 吴松江 邓熙翔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