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祥云:当青春诗会走进“最早叫云南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31日 16:28:00  来源: 云南网

  八月的祥云,秋风送爽,青海湖碧波荡漾。一场持续了41载的文学盛会——《诗刊》社“青春诗会”,首次将足迹印在这片被誉为“最早叫云南的地方”的土地上。这不仅是中国当代诗歌力量的一次集结,更是一场新时代文化与千年历史文脉的深度对话。当诗歌的灵动笔触,探入西南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深处,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区域发展与民族自信的时代新篇,正在祥云徐徐展开。

  寻根铸魂:在历史交汇点上汲取文化自信

  “大理,特别是祥云,在历史上承担着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在开幕式致辞时,“它不仅仅是贸易和经济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它把中原和整个大西南,在文化上形成了一种整体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塑造了西南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祥云,一个名字充满诗意的县城,其历史坐标在中国西南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版图中都具有特殊意义。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因“彩云南现”在此设云南县,让这里成为“云南”这一称谓的源头。这里是西南丝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千百年来,博南古道上的驼铃声声,见证了中原文化与西南边疆、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融。

  正是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为第41届“青春诗会”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土壤。来到这里的青年诗人们,不仅是山水风光的欣赏者,更是历史文脉的探寻者。他们漫步于云南驿,仿佛能听到古道上马帮的足音;他们驻足于烈士故居前,感受着这片红色热土上流淌的初心与担当。吉狄马加认为,让青年写作者亲身感受这些历史时政,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对中华主体文化的了解,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此,“青春诗会”选择祥云,本身就是一次文化上的“寻根”,引导当代最活跃的文学力量,回到历史的现场,从民族文化的根脉中汲取营养,从而更好地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推动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青春诗会”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四十余年来,它不仅推出了舒婷、顾城等影响深远的诗人,更已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文化品牌。这样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落地祥云,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

  以文兴业:诗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大理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杨瑜在致辞中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借助诗人们的灵思妙想和生花妙笔,让“‘风花雪月、乡愁大理’这张名片必将擦得更亮”,为大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中共祥云县委书记张建荣则将祥云比作一座“没有围墙的诗歌博物馆”,热情地邀请诗人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诗心感受时代,将祥云的山川风物、人情故事,汇入诗歌的灿烂星河。

  这种期待正在变为现实。青年诗人彭敏谈到,中国古代许多名胜山水之所以能被后人熟知,正是因为有伟大的诗人将其写入了不朽的篇章。他期待,此次诗会也能诞生出将祥云之美写到极致的代表作。来自浙江的诗人王江平,已计划用组诗的形式来呈现祥云独特的民族杂糅感和历史厚重感。诗歌,以其最凝练、最具感染力的语言,正在为祥云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乃至产业发展进行着深度的“赋能”。当一首首描绘祥云的优秀诗作诞生并流传开来,祥云的青海湖、水目山、洱海卫,连同这里的美食与风情,都将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温度,吸引更多人向往祥云、走进祥云、爱上祥云。

  拥抱时代:从诗歌热土走向未来可期

  任何优秀的文学,既要回望历史,更要拥抱时代。吉狄马加在寄语青年诗人时强调,除了处理好个人经验,更要“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他者的生活”,因为任何优秀的诗歌,在反映个人生命体验的同时,还必须体现普遍的人性,反映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的生活。

  这正是本次诗会的重要启示。它不仅是一次采风,更是一次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诗人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有斑驳的石器与厚重的青铜,更有新时代蓬勃的经济活力:有色金属产业荣光依旧,现代物流枢纽贯通南北,新能源电池积蓄着发展的新动能。昔日的丝路驿站,正在以产业振兴的笔触,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诗歌与人民、诗歌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是文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诗会,祥云这片诗歌的热土,为诗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的机会。而诗人们的创作,也必将记录下这个时代祥云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最佳佐证。

  诗歌、青春、祥云,当这三个人间美好的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古老的祥云,正借助青春的诗笔,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而中国的当代诗歌,也在这片“云南之源”,找到了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人与家国的坚实大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在彩云之乡奏响的时代新声,必将悠远绵长,回味无穷。

  祥云县委宣传部 供稿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