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杨吉娟)8月21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生活新闻发布会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会上,大理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剑介绍,7月24日,在津巴布韦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市成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中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级市,云南省首个荣膺此誉的城市。
荣誉的背后是苍洱大地的诗意馈赠
大理人民世代逐水而居,城镇依水而建,山水林田湖相互交融,湿地资源禀赋良好,拥有洱海国家级重要湿地和罗时江省级重要湿地以及9个一般湿地,河流、湖泊、坑塘等构成的湿地面积超2.6万公顷,湿地覆盖率高达15.4%,是我国西南区域典型的高原湿地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态名城、中国天然氧吧,是生态大理的生动注解。近年来,大理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动湿地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形成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一体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等举措持续加强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达94.13%,鸟类增加到162种,鱼群种类逐步多样化,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
荣誉的背后是十年时光的不懈坚守
2015年1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从此大理市把洱海治理推向新的高度,围绕削减入湖污染负荷这一核心,抓实“三治一改善”各项工作,环湖截污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滨湖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保护治理项目和措施相继推出,构建了“一个平台监管”“一支队伍管理”“一个企业运营”的“三个一”工作机制,洱海湖泊水生态修复取得积极进展,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洱海水质稳定在优良水平。备受关注的“洱海指数”综合评价体系正式发布,围绕“干净、清澈、生态、共享”四大维度,精准导航洱海保护治理,推动流域发展绿色转型,为全球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荣誉的背后是全民协力的智慧创造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是大理市湿地保护治理的源源动力。市、镇、村三级358名河长常态化开展巡河,300余名“洱海卫士”巡查队员强化巡查监管,全民参与监督举报平台“洱海卫士”小程序,打通了洱海保护管理“最后一公里”。政研企合作不断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持续提升洱海保护治理规范化、科技化水平;与云南顺丰洱海环保公司等环保头部企业的合作,提升了管理效能,切实削减了洱海外源和内源污染负荷,死亡水草走出了“生态负担”蝶变为“再生资源”的“重生之路”。连续四年成功举办“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常态化开展“世界湿地日”“洱海保护日”等宣传活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游客等群体主动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全民参与氛围更加浓厚,“洱海清,大理兴”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荣誉的背后是绿色经济的和谐乐章
湿地保护不仅让洱海重现“海菜花开、白鹭翩跹”的盛景,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通过一产减负荷、二产调结构、三产促融合,坚定不移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340亿元,增长3.8%,为全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赛、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成功举办,形成“海、陆、空”全域户外运动发展的新格局,持续彰显着大理这座四季户外运动之城的澎湃活力。大理市坚持以生态环境改善带动生态旅游,不断拓展“N+文旅”消费场景,持续放大大理文旅IP效应,2025年1-7月,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超4475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总花费超591亿元,同比增长22%。大理市荣登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首位,成为世界各地旅客向往的健康生活和旅游目的地。
下一步,大理市将以“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作为新起点,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守护好湿地瑰宝,让大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不断探索将“绿水青山”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化路径,努力把大理建设成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大理智慧和大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