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时江草长莺飞,西湖渔歌互答,茈碧湖波如琉璃,草海水天相接,上沧海静影沉璧;洱海、剑湖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黑鹳、东方白鹳、紫水鸡等珍稀生灵的迁徙驿站……
大理人民世代逐水而居,城镇依水而建,山、水、林、田、湖相互交融,湿地资源禀赋良好,拥有洱海国家级重要湿地和罗时江省级重要湿地以及9个一般湿地,河流、湖泊、坑塘等构成的湿地面积超2.6万公顷,湿地覆盖率高达15.4%,是我国西南区域典型的高原湿地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态名城、中国天然氧吧,是生态大理的生动注解。
2015年1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从此大理市把洱海治理推向新的高度,围绕削减入湖污染负荷这一核心,抓实“三治一改善”各项工作,环湖截污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滨湖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保护治理项目和措施相继推出,构建了“一个平台监管”“一支队伍管理”“一个企业运营”的“三个一”工作机制,洱海湖泊水生态修复取得积极进展,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洱海水质稳定在优良水平。备受关注的“洱海指数”综合评价体系正式发布,围绕“干净、清澈、生态、共享”四大维度,精准导航洱海保护治理,推动流域发展绿色转型,为全球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坚持高位推动湿地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形成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一体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等举措持续加强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达94.13%,鸟类增加到162种,鱼群种类逐步多样化,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
城市开发边界主动“瘦身”40平方公里,15米生态线内1806户居民挥别老屋,57座矿山重披绿装,“退塘还湖、退田还湿、退房还滩”的“三退三还”,让湿地重展身姿。如今的洱海入湖河口前置库与表流湿地织就净化网络,污染物指标持续下降;剑湖的水系连通了生态生机,植被恢复了活力,越冬候鸟由2万只增至5.8万只。绘就一幅“保护湿地之美,共享诗意城市”的时代长卷。
从水质自动站到气象站,20余项生态数据24小时“云上报”;携手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大理大学等,共建“智慧湿地”实验室;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成功申报,让我们手握“生态 CT”,为湿地健康精准“把脉”。
一年一度的“湿地保护宣传周”,科普展、主题讲座座无虚席;300余所中小学把课堂搬进湿地,孩子们用画笔绘就绿色梦想;短视频平台湿地之美话题阅读量突破数百万,“守护”已成为大理最动人的人文共识。
一条129公里的环海生态道把湿地、古村、田园串珠成链,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湿地周边,零农药、零化肥的有机农业让一棵菜、一粒米身价倍增,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笑容甜起来。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让保护者有回报,让奉献者有收获。
湿地保护不仅让洱海重现“海菜花开、白鹭翩跹”的盛景,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通过一产减负荷、二产调结构、三产促融合,坚定不移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340亿元,增长3.8%,为全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赛、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成功举办,形成“海、陆、空”全域户外运动发展的新格局,持续彰显着大理这座四季户外运动之城的澎湃活力,谱写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的大理篇章。
坚持以生态环境改善带动生态旅游,大理市不断拓展“N+文旅”消费场景,持续放大大理文旅IP效应,2025年1-7月,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超4475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总花费超591亿元,同比增长22%。大理市荣登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首位,成为世界各地旅客向往的健康生活和旅游目的地。
云南网记者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