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理古城“美颜”进行时,半月整治交出这份成绩单
自2025年8月1日大理古城及周边区域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启动以来,经过半个多月集中攻坚,古城在市容环境、交通秩序、消防安全、旅游体验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以更整洁、有序、文明的姿态迎接四方游客,千年风韵在规范管理中焕发新活力。
本次整治聚焦市民游客反映强烈的核心痛点,将古城及才村、龙龛片区科学划分为五大片区。执法力量以“白+黑”模式连续作战,围绕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安全生产、旅游乱象、市场环境五大领域展开拉网式整治。博爱路、人民路、文献路等拥堵路段成为首批重点突破对象,商铺退路于民、流动摊贩入市经营、违停车辆高效清拖,迅速打通了古城“血脉”。
整治并非“一刀切”,行动采用“7分服务、2分管理、1分处罚”的柔性模式,执法人员现场普法与严格执法并重。这种既堵疏结合又法理交融的方式,有效化解矛盾,赢得多数商户群众的理解配合。
截至8月17日,大理古城及周边分5个片区共出动3081人次开展集中整治,初显成效,游客游览体验显著提升。
占道顽疾强力清退:旅游秩序显著改善
针对长期困扰古城形象的占道经营问题,整治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取缔占道经营、劝导规范经营4804起,清理超店面经营2441起,清理违规流动摊贩摆摊设点2359起,清理拉客揽客、尾随兜售、强买强卖等264起,教育劝导3560余起,清理占用公共道路从事摄影摄像等经营活动174起,劝导占道拍照游客250余人次,旅游核心区通行秩序大为改观。
市容环境集中整治:古城颜值有效提升
清理广告牌1113个,拆除违规摊棚、雨棚、折叠遮阳伞19把,规范门前卫生清理337起,检查经营户972家,投放提示语音喇叭21个,拆除违建广告牌78个,督促落实责任,提升了古城整体洁净度与美观度。
交通乱象精准打击:道路通行更加顺畅
规范违规停放车辆3819辆(含机动车、电动车),制止电动车驶入步行街1319起,暂扣电动车、摩托车1798辆,三轮车98辆、四轮车84辆,自行车6辆,面包车1辆,保障了古城主要道路和步行区域的畅通与安全。
火患排查全面覆盖:安全底线筑牢夯实
整治行动深入商户和重点区域,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952家,发现火灾隐患或违法行为1011处,督促整改火灾隐患或违法行为767处;清理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405处,清理燃气消防安全隐患226处,清理违规住人场所5处(涉及13人);开展消防培训92场次,培训3290人次,有效提升了经营主体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违规物品依法暂扣:整治威慑力充分彰显
为有效制止各类违规行为,执法人员依法对屡教不改现象实施暂扣措施。行动中暂扣摊车110辆,桌椅、相机、广告牌、电子秤等经营物品若干,并暂扣其他违规物品一批,彰显了整治决心与执法力度。
执法闭环高效运行:投诉处理及时有效
整治过程坚持依法依规,规范执法。累计下发执法文书235份,处理投诉268起,收缴罚没款46400元,发放告知书4000份,营造了理解、支持整治的良好氛围。
此次整治分为8月1日至31日的集中连片整治期与9月1日至10月10日的分散分片整治期。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持续巩固成果,防止问题反弹,让千年古城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以更舒心、井然的环境,迎接每一位远方来客。(武文雯)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第五章 生态保护缓冲区保护管理
第四十四条 生态保护缓冲区严格控制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严守耕地红线,防治湖(库)、河道污染,保护田园风光。
生态保护缓冲区以减少人口、建设用地、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目标,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与生态功能定位不符的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应当逐步退出,鼓励人口有序退出,增强湖泊生态系统净化能力、调节能力和修复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入湖污染负荷,实现湖泊生态扩容增量。
经批准开展必要的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设施建设和民房修缮建设等,不得突破村庄规划确定的边界以及管控要求。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确保依法保护的湿地、林地、草地、耕地、荒地(未利用地)等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