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北京大学“远方村小”公益夏令营在宾川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10:28:03  来源: 云南网

  8月11日,宾川县金牛镇李相完小的校园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47名乡村孩子与北京大学师生团队共同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情暖童心‘红领巾成长营’”暨“远方村小”校园营建公益夏令营。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共青团宾川县委、宾川县少工委、宾川县希望公益中心与李相完小联合主办,以“乡土草木”为课堂,通过参与式营建实践,探索乡村教育新路径,厚植青少年乡土情怀。

  自然为教材:从“杂草”到“活课堂”

  开营首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教授带领孩子们走进校园角落,开展“认识校园100种植物”活动。短短半小时,孩子们便记录了虎尾草、龙葵、曼陀罗等25种植物,惊讶于这些“杂草”的独特价值。李迪华教授指出:“乡村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活教材,让孩子学会辨别身边植物,能培养他们独特的观察力与思维力,更重要的是,这是读懂家乡的第一步。”学生杨旖旎兴奋地分享:“‘苦圈圈’原来是龙葵,果实可食用,叶子能煮汤——植物的世界太神奇了!”与此同时,另一组孩子化身“校园观察员”,用画笔描绘出校园环境优化建议,如增设秋千、共享读书角等,在观察和讨论中激发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

  实践育匠心:劳动教育赋能乡土认同

  夏令营次日,李迪华教授主讲“环境育人:乡村教育的独特优势和学生参与途径”专题讲座,解析校园空间对青少年发展的深层影响。孩子们在北大师生团队指导下,还利用乡土材料和旧物改造校园小微空间:搭建秋千、布置校门口“共享图书角”……通过亲手劳作,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实用技能,更增强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李迪华表示:“远方村小”公益项目旨在以校园空间营造为载体,通过参与式营建实践,将自然教育、劳动教育融入乡村教育,探索具有乡土特色的育人模式。

  校地联动:为乡村教育注入可持续生命力

  据悉,“红领巾成长营”已连续举办三年,覆盖全县10个乡镇,累计服务905名营员,成为融合思想引领、文化传承与实践育人的品牌项目。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徐营等人在活动中发挥桥梁作用,以青春热情助力孩子们“打开探索世界的窗口”。共青团宾川县委书记杨媚表示,此次与北大“远方村小”公益项目合作是“校地联动”的深化探索,通过高校资源下沉,为乡村青少年成长注入新活力。

  云南网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卢焱 杨媚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