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海湖岸绿树成荫、水波荡漾,生态廊道上人来人往。在整个环湖沿线的农田阡陌中,藏着6座再生水厂,正因为这道“屏障”的存在,沿岸住户、民宿客栈、餐饮店产生的生活污水得到净化处理,并将尾水引至湖区外排放,让人们得以保护洱海、亲近洱海,维护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
记者走进被住建部授予“十三五”国家水专项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厂,走廊洁净宽敞,却看不到水池、管道。
污水都去哪里了呢?中国水环境集团大理洱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军解答道:“污水处理设施都藏在地下,此时污水正从大家脚下看不见的地方流过。通过下沉设计,地下部分是市政基础设施,地上部分还可以开发利用成停车场、充电站、科普展览馆等。”
据介绍,大理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一期)项目建成古城、湾桥、喜洲、上关、双廊、挖色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采用的是由中国水环境集团研发和创建的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体系,铺设污水管(渠)约231公里,截至今年6月30日,项目累计处理水量约12324万吨,累计削减COD约13511吨、氨氮1820吨、总氮2809吨、总磷438.7吨。该项目也是大理市采用PPP模式,通过政企合作实施洱海保护治理的成功实践案例。
其中,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厂于2016年开工建设,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覆盖大理镇大部分区域及银桥镇部分区域,服务人口17.29万人,目前日处理污水2万立方米,对于平衡洱海保护与旅游人口激增带来的生态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洱海水质为5个月Ⅱ类、7个月Ⅲ类,2019年项目运营后,洱海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水质试金石”海菜花重新在洱海盛开。
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中,大理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为何如此关键?
洱海作为一个内陆湖泊,其污染源主要有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三大块,其中点源污染指的是每家每户排出的生活污水。大理市按照“四水收集-末端处理-生态净化-循环利用”的原则,构建了由13座污水厂、5座村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4352公里污水管网、9.9万座农户庭院化粪池组成的环洱海截污治污体系,覆盖全市12个镇(街道),实现大理市洱海流域污水收集全覆盖,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
在管理方面,成立了大理市截污治污管理中心,对建设完成的化粪池、污水处理厂、管网库塘等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同时,还成立了12支乡镇截污治污专业服务队,负责水草打捞、管网维护、化粪池清掏等工作。大理市还出台了城镇排水设施管理办法、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运营管理方案等,开发了截污治污体系的综合管理平台,市民发现井盖损坏、污水渗漏等情况可上报到系统,运维主体单位将进行跟踪整改。
从农户化粪池到村落污水收集支管,从污水收集主干管到污水处理厂站,再到尾水库塘,最后进行排放利用,形成了完整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李建军介绍道:“经过处理的污水可用于旱季农田灌溉、绿化灌溉、面山绿化等,剩余尾水排放至出湖河道西洱河。此外,大理市北市区预留了高位调水池,今后也可以实现很多再生水城市应用的场景,如公共厕所冲洗、中水洗车、消防用水等。”
云南网记者 段苏航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