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旅居大理|邓虎藏:以金缮“补”生活,揽苍洱为“归处”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1日 09:44:44  来源: 云南网

  初见邓虎藏,他俯身于工作台前,一边听音乐一边忙活,在他的巧手下,色漆纹理逐渐显现,漆桌桌面初具神韵。最后一笔漆落下,他转身又开始了器物修复工作。这样的场景,他已重复了十余年。

  “很多人都说我不像50多岁的人,我的状态看着很好,这正是大理带给我最好的东西。不怕人笑话,我的愿望就是最后能死在大理,能真正成为一个大理人,从身体到灵魂都是大理人。”忙后闲坐,谈及自己在大理的生活,邓虎藏从容说道。

  跨越二十年的“回归”

  邓虎藏是四川成都人,大学时期学习的是漆器相关专业,毕业后却在成都投身广告设计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2009年,他前往三亚,从事海上运动相关工作。2012年,他来到大理,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到大理以后,我发现这里很多手工艺人,民间手工艺品还在使用还有传承。我和朋友觉得这些都很珍贵,我们一起拍了10多部纪录片来记录当地的手工艺。期间我发现手工艺者非常安静,做作品的时候状态非常好,我觉得这个过程太美了。”在拍摄的过程中,手工艺人那种慢工细活、安静放松的纯粹状态让他心生向往。于是,他开始学习本地手工艺,多番尝试后,最终发现漆器和修复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结合上学时掌握的技艺,邓虎藏决定在大理“重启”人生,中和村“云工开物”小院也应运而生。

  金缮修复属于小众行业,加之工作室不被大众熟知,小院成立初期,邓虎藏也有过迷茫与犹豫。“当时我接到一个单子,顾客想要修复40件破损器物。当时器物破损严重,我经验也不是太丰富,心里很有压力。但我觉得不论是器物还是我的工作室,我都想再‘抢救’一下,所以接下了这个单子。”一个被顾客全心信任的单子,成了邓虎藏继续坚持的契机。

  修复中的“自我重塑”

  “这十年我每天干的工作都差不多,起床、打扫庭院、准备材料然后开始干活,这十年感觉过得又快又慢,快是因为每天都在忙工作,感觉一天一下就过了,慢是这个工作需要心静,面对一堆破碎的东西不能着急。”完整地完成一件作品,少则需要一两个月,多则半年。在大理做金缮修复的十年,邓虎藏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修复的过程也似修行般,让他从最初的容易焦躁变得遇事从容平和。

  “修复其实是很环保很生态的,用的材料都是天然材料,砖瓦灰、火山灰、面粉、糯米,整个环节中很少有化学的成分,甚至有一些热熔胶这类辅助的粘接剂,我们都可以用绳索捆等其他办法。”破碎的器物历经粘合、渗漆、描漆补平、磨漆,最后施以金粉,在复原的基础上拥有了新的艺术表达。而这个过程中,环保生态的修复方式,极大地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让修复后的器物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除了金缮修复,漆器制作也是邓虎藏的拿手好戏。他善于利用边角料进行拼接制作,将看似无用的材料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在他的工作室里,常常能看到一些用边角料制作的小摆件,它们虽然小巧,但却充满了创意和巧思。邓虎藏觉得,自己的工作与生态修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是简单地修复破口,而是要考虑源头,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让每一件器物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我接触过很多行业,修复工作是让我状态最好也是我最喜欢的。”在邓虎藏看来,修复可以让有瑕疵甚至破碎的东西变得完好,也是一个资源重复利用、艺术创作和情感赋予的过程,是禅宗智慧、美学理念与生活哲学的体现。

  随着小院的发展,邓虎藏开设体验项目及课程,颇受欢迎。而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很多也已出师,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金缮修复领域。“修补物件的同时,也是修补现代人焦虑、慌张的心。”对此,邓虎藏直言,自己更在意的是学员内心的丰盈。

  让手艺在乡村“重生”

  “选择到乡村做修复工作,最开始是想修复自己的状态。后来发现真正能让自己放松下来感受生活的是自己做的事和周围的人与文化。这十年和村子一起成长,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状态越来越舒适,这是我人生中一个很好的阶段。”邓虎藏把大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十年来,他也与村民们一起见证着村子的变化。

  “我们会参与到村貌改造中,包括考虑村中植物配置这些。我们会根据各自的能力和专长提出建议,有些事我们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掉,做不了的就和村民一起配合完成改造整治。”作为中和村的一员,邓虎藏常积极参与村貌改造,和村中旅居者、艺术家、音乐人一起头脑风暴,为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手工业已经消失了,它的用途没有了,很多手工业者也就失业了。我们现在准备挖掘,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重新去设计一些工艺品,让手艺人重新回归这个行业,带着他们一起用传统工艺做出能被现代审美接受的东西。”面对手工业者失业的困境,邓虎藏利用本地材料,联合村民一起制作工艺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手工艺,他在周六周日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不同人群参与手工制作体验。

  在“云工开物”小院,邓虎藏每年修复器物大概500件到1000件,包括茶壶、茶杯这类日用器和古陶瓷。“未来,古瓷修复工作比例会占更多,因为我正在做着一个“我在大理修古瓷”的项目,这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计划修复的古陶瓷有2000多件。”2017年,邓虎藏开启了“我在大理修古瓷”计划,在与爱人的默契合作中,项目正顺利进行。

  “大理非遗体验这块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区别于其他体验馆,我们是想扎根村里面,去做一些跟本地人有关的东西和修复器物展示。我们计划其中有专门针对乡村孩子的美育,跟各个村合作,组织联系孩子们一起参与这类的公益活动。”目前,“云工开物”小院隔壁院子正在装修筹备,邓虎藏希望通过更多展示与活动进行美育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传统手工艺。

  “样样好,慢慢来。这是我在这里最大的感受,用两个词来形容我与这的关系的话,应该是融入和融合。”在大理这片土地上,邓虎藏用修复手艺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他融入乡村,与当地的人和文化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乡村生活的美好。

  苍山云影投进小院,一件件残破的器物在邓虎藏手中渐次完整。在这里,被修复的从来不止于器物,一个人、一个村落、一种文化,都在与时光的交融中重获新生。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李丽

  大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恋 赵志伟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