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地摊到非遗传承 她让大理乳扇香飘全国
清晨的大理古城,炭火上的乳扇正滋滋作响,玫瑰糖的香甜混着奶香味儿飘出老远。这个让无数游客驻足的“杨记乳扇”,背后藏着一位白族女性三十多年的创业故事。从17岁开始养家的农家女,到把大理乳扇推向全国的非遗传承人,杨锦香的每一步都写满了坚韧与智慧。
扛起家计的少女:苦难里长出的韧劲
17岁那年,洱源姑娘杨锦香因家境贫寒放下了课本。作为家中长女,她白天帮着父母干农活、喂牲口,夜晚还要做手工补贴家用。“那时候兄弟姐妹多,父母务农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回忆起早年岁月,杨锦香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
这段起早贪黑的日子,磨砺出她骨子里的吃苦耐劳。后来到大理打工,餐馆服务员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让她深知“靠人不如靠己”。22岁时,她和丈夫揣着几百元积蓄,推着三轮车在街边支起了麻辣烫摊。
“女人家抛头露面做生意?”当年,这样的的质疑声不小,但杨锦香认准了“肯吃苦就饿不着”。夫妻俩省吃俭用自己腌菜做调料,对着来往行人一声声吆喝。寒来暑往,小小的麻辣烫摊成了他们扎根大理的起点。
乳扇里的商机:从地摊到店铺的跨越
1986年的冬天,一次回乡探亲成了命运的转折点。看着奶奶和妈妈制作的乳扇,杨锦香突然想到,这么好的家乡味道,大理城里却少见。她带着乳扇回到摊位试卖,没想到一抢而空。
真正的灵感来自一位顾客的提议。“能帮忙烤一下吗?”那天特别冷,一位教练的话让她灵光一闪。在干女儿“不如直接烤着卖”的提醒下,杨锦香反复试验:炭火慢烤让乳扇微微膨胀,刷上本地玫瑰糖,外酥里嫩的烤乳扇成了街头爆款。
“摊位前天天排长队,手被烫得起泡也舍不得停。”1999年昆明世博会期间,大理游客激增,杨锦香咬牙借钱在复兴路开了第一家店。刷墙铺地自己动手,6名员工连轴转,靠着“传统工艺+真诚服务”的坚持,“杨记乳扇”慢慢在古城站稳了脚跟。
守艺与创新:让老味道拥抱新时代
2018年,洱源的标准化乳扇工厂里,无菌生产线正有序运转。从家庭作坊到大理首家SC认证乳扇工厂,杨锦香花了两年时间破解难题:既保留“以鲜牛奶为原料,经酸水点制、竹架晾晒”的传统工艺,又引入智能温控、无菌包装等现代设备。
“老手艺不能丢,但也得跟上时代。“2020年,当年轻人刷着抖音时,杨锦香也让乳扇“触网”了。短视频里,炭火烤乳扇的滋滋声、撒糖时的晶莹特写,让“杨记乳扇”成了网红打卡地,还拿下“抖音人气网红美食”冠军。如今,网店订单飞向全国,连海外游客都要打包几袋带走。
从创业者到带头人:把责任扛在肩上
“生意越好,越要记得回馈。”2002年起,杨锦香担任社区行政组长二十余年,调解纠纷、组织活动,分文不取。成为“三八红旗手”“爱心妈妈”后,她更忙了:定期去福利院看望孩子,推出“爱心乳扇”每卖一份捐一元,还带动乡亲们加入乳扇产业链。
“家人是我最硬的后盾。”说起平衡家庭与事业的秘诀,杨锦香笑了。丈夫被烫伤手仍守在烤炉前,孩子们放学就来店里帮忙打包,一家人围坐商量对策的夜晚,成了她最温暖的铠甲。
让乳扇香飘更远
如今的“杨记乳扇”,早已不是当年的小摊。洋人街的分店、北门菜市场的窗口、洱源的工厂,还有正在筹备的乳扇文化体验馆,杨锦香的规划里,始终绕不开“传承”二字。
“想让更多人知道,大理不仅有风花雪月,还有这张奶香味的文化名片。”看着厂里年轻的学徒们认真学习点制乳扇,杨锦香眼里有光——那是从17岁就点亮的,关于热爱与坚守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