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鞍山乡:小蚕茧“吐”出致富路
雨后初晴,巍山县马鞍山乡红旗前山村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养殖户何明的桑蚕养殖基地就坐落在这里。
推开恒温养殖厂房的大门,湿润的空气裹挟着桑叶的清香扑面而来。何明正全神贯注地查看蚕匾上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这些小家伙要经历5次睡眠才开始吐丝结茧,每次蜕皮前后都是关键期,容不得半点马虎。”何明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拨弄着蚕架,“要时刻观察它们的状态,及时清理蚕沙、更换桑叶。”说话间,他便捧起一把新鲜桑叶均匀地铺在蚕匾上。不一会儿,“沙沙”的进食声此起彼伏,蚕宝宝蠕动着身体大快朵颐。
据何明介绍,桑蚕养殖除了掌握技术外,更需要细致和耐心。桑蚕十分娇气,对要养殖环境精准把控,温度要稳定在26℃左右,湿度保持在75%到85%之间,稍有偏差,桑蚕就容易生病,直接影响结茧质量。同时桑蚕对桑叶品质要求极高,必须新鲜、无病虫害,每天至少要投喂3次。有时自家种植的桑叶不够,何明还需驱车前往邻县调配合格桑叶。
2023年,何明经朋友介绍外出学习桑蚕养殖技术。凭借着敏锐的眼光,他看中了桑蚕养殖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毅然决定回村创业。马鞍山乡红旗前山村海拔适中、气候宜人,具备种桑养蚕的天然优势。何明选择养殖专门繁殖种茧的日系桑蚕,这种蚕不仅抗病性强,市场价格也更为可观。2023年底何明着手在自家周边山地种植桑树,随后又向村民租地种植,现已累计种植桑树7万余株,其中2万株可以采收桑叶。同时,他还建起1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厂房,配备空调等专业设备。
2024年何明“实操”养殖桑蚕。桑蚕养殖每年4月底开始孵化蚕卵,约40天为一个养殖周期,一年可养殖4至5轮,每年10月底结束。说到收益,何明兴致勃勃地为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根据自家养殖规模,每轮蚕卵孵化后可繁殖种蚕5床,每床能收获种茧约140公斤,每公斤种茧价格70元左右,一年下来仅蚕茧收入就相当可观。值得一提的是,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蚕沙经过发酵,还能转化为优质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桑蚕养殖不仅让何明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也为周边群众开辟了增收新渠道。目前,基地长期雇佣7名村民,负责桑树种植管护、桑叶采摘和桑蚕养殖等工作,每人每天除了供应免费午餐外还能拿到90元工资。村民罗大姐满脸笑容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这份工作真是太合心意了!”
何明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已顺利通过新建200多平方米厂房的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等今年养殖结束就开工建设。”他规划新建三座厂房,扩大桑树种植面积到300亩,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提升养殖效率。目前马鞍山乡已有5户农户投身桑蚕养殖行业,尽管都是家庭小规模养殖,但“公司+养殖户”的模式让大家不愁销路,为当地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马鞍山乡以特色产业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卷,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持续描绘产业多元发展新图景。在柠檬科技小院的助力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群众吃上香水柠檬致富“好果子”;盘活林下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打造特色乡村旅游路线,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不仅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点燃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方树蓉 尚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