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走近大理文献楼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3日 17:38:43  来源: 白语茶座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走近大理文献楼

  自客居大理,对古城的风物就格外留意,文献楼成为了我重点关注的建筑之一。最近,我查阅资料,对该古楼的前世今生不禁感叹。在难以压抑的激情驱使下,我登楼查看建筑,核实有关史实,眺望别具一格的古城,极目苍山洱海。并连续多天早晚两时来到实地拍摄,留下了朝阳照耀和晚霞映衬文献楼雄伟而壮丽的身影。

  大理,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古城又名叶榆、紫城,西倚巍峨叠翠的苍山,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其历史可追溯到唐天宝年间。现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其规模壮阔,方围12里,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有城楼,别具韵味。

  位于大理南门外1公里处的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门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雄伟壮丽,素有大理第一门之称,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古城的南北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着南门外的文献楼、南门承恩楼、城中五华楼和北门安远楼,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从下关沿大凤路(214国道)北行到古城,首先看到的便是文献楼。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巍峨雄壮。

  原来的文献楼,仍是一座两层歇山式屋顶、出檐飞角、土石木结构的镝[dí]楼(也称敌楼),是古代用于加强防御的建筑。楼下可供行人小憩、避风雨,车马则从楼的两侧绕行。旧时,文献楼前后和通过此楼进入古城的道路两旁,柳树成荫,拂面依依,颇有诗情画意。是官府迎送达官贵人的门户,也是百姓话别亲友的地方。

  “文献”一词源于《论语》:“文献不足故也”,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在古代原意指典籍和宿贤。现代对“文献名邦”的理解,是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地方。

  那大理何以被誉为“文献名邦”呢?这得从久远的历史说起。

  大理是滇地远古文明的中心,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四个典故都与大理有关。

  大理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又是云南设治最早的地区。西汉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 年,就设叶榆县。叶榆就是大理,而大理又是个丰腴之地,土地肥美,宜五谷蚕桑。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技术都有了长足发展。

  从南诏国到大理国五百多年,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又经过漫长发展,成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优秀、经济富足的一块宝地。

  由于南诏是在唐王朝支持下才统一的六诏,因此与中原交往比较密切。也因此吸收和运用了汉文化,建筑、雕刻、绘画十分出色,誉满中外的崇圣寺三塔,石宝山石窟,以及著名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等,都是当时的产物。当年南诏王凤伽异到长安进贡,带回了唐朝赠给的龟兹乐队。后与自己的专业乐队结合,创编了《南诏奉圣乐》,被列为唐代十四部音乐之一。大理国建立后,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更加密切,贸易频繁。白族文化已经提高到汉族文化的水平,各领域通行汉文,官、商各界竞相求购汉文书籍,读汉字、写汉字成风。雕刻、绘画等艺术也取得显著成就,现存大理地区佛寺中优秀的壁画,大多是这个时代的作品。如南宋大理国时期,与《清明上河图》齐名的《大理画卷》,又称《张胜温画卷》,生动记载了大理千年风华,被誉为“南天瑰宝”。 

  徜徉在大理、巍山、剑川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流连于上百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间,不仅可以感受白族扎染、剑川木雕等民族文化,见证南诏德化碑、崇圣寺三塔的岁月辉煌,还可以体验“三月街”“火把节”等民族节日的狂欢盛宴,对歌、打跳、斗牛、赛马,热情如火,一年四季都有节会,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场景,参与感、仪式感、新鲜感、氛围感拉满。

  大理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分布着大批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宗教和民族文化,彰显着“文献名邦”的深厚底蕴,在中国久负盛名,在世界也享有盛誉。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九年,即公元1680年,汉军白旗人偏图(汉名李羲瑞,辽东人),以督标别将身份随云南总督赵良栋征讨吴三桂。因屡建战功,被提任为随军总兵。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 年),云南平定,偏图被提升为云南提督,提督衙门就设在大理古城(后成为“杜文秀帅府”,也就是如今的“大理市博物馆”)。偏图在大理为官多年,因深感大理的人文兴盛,便向大清王朝提出了赐予“文献名邦”匾额的申请。在得到钦赐后,他立即主持在城墙南门不远处选址建起了门楼。并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亲自题书,门楼也因悬挂了此匾额而得名。如今高悬于楼檐上颇大的“文献名邦”四字,苍劲醒目,气势不凡而熠熠生辉。

  历史上文献楼几毁几修,近代的两次毁损于抗日战争时期和“文革”期间。大理州、市人民政府于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开始对文献楼进行恢复重建,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竣工。在继承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既具明清建筑风格,又富有民族特色,且楼更高,占地面积也更大。重建后的文献楼东西宽60米、南北长30米,主楼高24米,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

  在楼的东墙上镶嵌有一块刻有“张叔盛览故里”的石碑,传说这里曾是张叔、盛览的旧居所在地。西汉时期,内地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来到四川雅砻江一带,大理人张叔得知,便和盛览一起负笈前往求学,返回后在大理传播汉文化。故有了“滇人外出接受儒学,以儒学传习于南中,实自叔始”之说。盛览著有《赋心》四卷,他写的《合组歌》和《列锦赋》,亦被清代学者称为“滇中文学之始”。

  楼上有两幅楹联,对“文献名邦”大理赞誉有加。其一是近代大理文人周仁(公元1850—1931年)撰写的楹联:溯汉唐以还,张叔传经,杜公①讲学,硕彦通儒代有人,莫让文献遗风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楼台而望,鹫岭②夕阳,鹤桥③小路,熙来攘往咸安业,但愿妙香古国④常住于大世界中。对联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大理古国的风情。

  另一副名联是:百二河山双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

  可见,此门楼承载着大理的历史,也寄托着大理人的情感。其焕然一新的雄伟建筑,是记载这段历史故事最好的实体,既让我们联想到久远的过去,也是古城一道古香古色的景观。

  实则,文献楼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登上此楼仰望蓝天,天会更蓝;极目苍山,山会更绿;远眺洱海,海会更碧。文献楼是体味大理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好景致,是游大理不能不去的地方。

  然而,在连续几天前往文献楼的摄影中,与游客的两次交流,让我心理备受冲击。但我相信,在旅游业得到高度重视的大理,问题会得到改变。

  一天傍晚,我正在拍摄霞映古楼的镜头,来了四位四川游客,他们一边用手机争相拍照,一边这样议论:“这么一座名楼屹立于此,但何为如此清静?”“这么好的景观,为何不好好宣传利用?这是旅游资源的浪费!”“要被忽视没人来,就有违重建初衷,真可惜!”我插话问:“那几位是慕名而来的?”对方答:“在网上查到后导航来的”。

  如今古城大理游人如织,游客一定对南城门印象深刻,即便是挤在人群中,也要打卡拍照。可是,当你走过并不起眼的“双鹤桥”,沿着街景没什么特别的文献路向南走,来到横跨在路口处的文献楼时,会发现这里十分冷清。这么一座既雄浑壮美,又古朴典雅的高大门楼,远比南城门楼壮观,但居然没几个人观览,怪哉!

  对此,我不无感慨,便和楼前远处路边坐着聊天的几位老人搭话,诚恳地问文献楼为何如此冷清?其中一位的看法颇有见地。他说:“和南城门相连的文献路是仿古雕刻家具一条街,游客没有兴趣,文献楼被隔离了。加之缺乏旅游引导,游客不知道有这么个好地方,自然就没人来!”我想既是如此,有关部门也会看到问题的原因,窘境会得到改变。

  又在一天傍晚,天空呈现了“为霞尚满天”的景致,可惜满天红霞下的文献楼没有灯火。一同也在拍摄的一对外地夫妇抱怨说:“夜景灯要晚上七点才开,现刚过六点半,多扫兴”!我听了不是滋味,心想不让游客抱憾那多好。这只要依不同季节确定开灯时间,问题也就解决了,我相信会调整的。

  很欣慰,当前文献楼前左侧新建的“绿美公园”已初现端倪,施工正在加紧推进,不久一个环境更加优美的文献楼景观就将呈现。

  初遇大理,从古城开始。一座身居秀丽风光,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它的风情和魅力,在千年不变的山水间展示着无尽的韵味。城楼巍峨、城墙厚重,城内呈棋盘式布局,多元文化在这里互融共生,会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大理古城值得一游,文献楼值得观光,游客请来吧!

  附注:

  ①杜公:指杜光庭,四川青城人,唐代流寓御史,入云南后以文章教南诏子弟,相传南诏德化碑即为其所书,死后葬于苍山玉局峰。

  ②鹫[jiù]峰:指苍山,古文献中苍山又名“灵鹫山”。

  ③鹤桥:即大理南门外的“双鹤桥”,大理有《双鹤拓疆》的传说,历史上大理也叫鹤拓城。

  ④妙香古国:指的是大理。南诏、大理国盛行佛教,有天竺(古印度)僧人前来传教,多把古印度的地名移借过来,称大理为“妙香国”。(严镇威

责任编辑:沐贞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