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赵文华: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乡”味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7日 15:21:44  来源: 云南网-大理日报

  原标题:赵文华: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乡”味

  2022年12月15日下午,赵文华(中)带领两个儿子和工人一起腌腌菜。在整个腌制过程中,赵文华都要把关,以保证腌菜质量。

  刚采收的弥渡粉干大青菜送到赵文华家中。

  弥渡腌菜的主食材——粉干大青菜。除了大青菜,弥渡腌菜的辅材还有白萝卜和红萝卜。

  院子里晾晒的大青菜。

  赵文华和儿子配合着把拌好的腌菜从搅拌机里倒出来准备装罐。

  初次处理、晾晒后的大青菜要洗干净,再挂起来晾干,就可以切碎腌制了。

  赵文华家腌制的扑菜(左)和水腌菜(右)。

  工人们在赵文华家院中把大青菜进行初次加工,把大青菜的茎剖得粗细均匀,以保证腌制质量。

  每年冬天是一年中最适合腌制咸菜的季节,也是弥渡县弥城镇龙泉社区石咀村赵文华一家最忙碌的季节,她家每年销售100多吨的咸菜大部分都要在这个季节腌制完成。其中,酸腌菜是赵文华家主打的咸菜之一。

  弥渡酸腌菜很有名,不仅被州里州外的人们广泛认知和青睐,更是弥渡人舌尖上的乡愁印记。2020年,“弥渡酸腌菜”被公布为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2年12月15日上午,走进赵文华家的小院,一幢三层小洋楼格外显眼,小院内的晾晒场铺满了初加工的大青菜,晾晒架上挂满了清洗干净的大青菜,赵文华一家人和13名工人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53岁的赵文华是村里有名的既能干、又贤惠的“媳妇”,更是腌制咸菜的行家里手。30岁那年,受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所迫,她开始尝试腌制咸菜做买卖。开始那年腌制的咸菜主要是豆瓣酱,销量不大,只有1000多斤,但她一直对原材料把关严苛,坚持用传统工艺腌制,因此她腌制的咸菜没几年就被广大消费者“追捧”,时常供不应求。2013年以后,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先后加入了她的“战队”,为她创办的加工坊迎来了新的“生机”。目前,她家腌制的咸菜从最初的水豆瓣酱一个单一品种,增加到有水腌菜、扑菜、糟辣子、乳腐、萝卜结等多个品种,每年销量达100多吨,创立了“文华家咸菜”品牌,在县城两个较大农贸市场有了专门的销售店铺,还有了分销商。最初几年只需一家人腌制咸菜,最近几年随着销量越来越大,不得不请人来帮忙,需要常年用工2人,每年到了冬季腌制咸菜的季节,除家人外还需要再增加用工10多人。

  “我家的咸菜卖到了全国各地,还有少量销到国外。”赵文华脸上洋溢着笑容,不少“回头客”都称道,她家的咸菜吃出了“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

  “要把生意做好,就得有‘回头客’。要有‘回头客’,就得把品质做好。”赵文华向记者介绍她家做的扑菜(老腌菜)工艺:青菜一定要选弥渡盛产的粉干大青菜,晾晒干度一定要适中,清洗一定要干净,切丝一定要适合,只要放盐、辣椒面、茴香粉、高度白酒、红糖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加入防腐剂、增色剂等食品添加剂,还要腌制半年以上才能卖。

  当谈及她家的咸菜为什么越来越畅销时,赵文华道出了她的“秘籍”:做咸菜第一要用心;第二原材料一定要把好关,都要用最好的;第三要坚持用传统工艺,不能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夕阳慢慢落下,但赵文华家小院的人们依然忙碌着。赵文华一家人也在夕阳下朝着更美好的生活进发着……(夏传武 李武华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刘曦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