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绿树婆娑。深秋时节,巍山县永建镇永乐村委会白沙村,呈现一幅生态优美、多姿多彩的乡村画卷。白沙村,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居住的半山区村子。全村有212户905人,回族群众703人,彝族群众172人,汉族群众21人,傈僳族群众9人。近年来,各族群众互帮互助,齐头并进,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哪里有货跑哪里,我们主要是开翻斗车、重型载货汽车”。白沙村村民小组长马太宗,今年52岁,多年从事运输业务。马太宗带领村中群众跑货车,最远的跑到广州、汕头,行情好的话一年能挣30万左右。他带领村里一帮人长期在怒江六库矿山务工,人多的时候有50多个,少的时候也有30来个。他把带去的村民分为两组,一组负责修路,一组负责装车。不少人刚开始什么也不会,经过他悉心教导,慢慢学会开挖掘机、装载机、铲车,掌握了实用技术。李阿春、李阿进等彝族、汉族村民,马家林、马逵等回族村民在他的帮助下,逐步脱贫致富,不少人在外务工几年回来就盖了洋房。前年马太宗被白沙村村民推选为村长,自己的运输生意就不能亲力亲为了。他在村里租地10亩,栽种重楼、白芨等中药材,请了本村回族、彝族在家务农的妇女帮忙,解决就近务工问题。
“知识改变了命运,我和朋友在浙江义乌、广东广州等地从事外贸和翻译工作。”村民马加立介绍,白沙村虽然人口不多,但有四个人出国留学。像他这样熟练掌握阿拉伯语、英语两文外语的回族青年,有不少人在浙江、广东等地从事外贸和翻译。马加立告诉记者,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村里人更加重视教育,鼓励孩子好好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几年来巍山县悄然诞生了不少农村经纪人,他们长袖善舞,牵线搭桥,活跃在城乡之间进行中介服务。而通晓阿拉伯语,这样的语言优势给白沙村青年外出务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他们既卖巍山本地出的生姜、核桃等农产品,又卖中东等地客商需要的电子产品。有时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就搞定了一笔生意。近年来,白沙村从事农村经纪人工作的青年越来越多,而且采用的商业模式、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
“儿子到下关打工了,我和老伴在家里养羊。”村民马本抄自豪地打开羊圈,几十头黑山羊、波尔山羊走进院子,争先恐后吃他倒在盆里的玉米。说起养羊、卖羊,马本抄颇有心得:“养羊最重要是喂养好。平时都是按草料搭配玉米、精料混合喂养。我们两种羊都卖,巍山本地黑山羊每斤可以卖到50元,波尔山羊每斤也要卖40元左右。我家今年养了120几头,卖了40头,春节、火把节我们的羊特别好卖。”马本抄告诉记者,他家的羊除了到附近的河底街、甸中街售卖,还通过养殖户的微信群,买到了广东、广西等地。
巍山回族做餐饮业由来已久,白沙村也一样。全村有40多家在县内外开饭店。最早出去开饭店的是马少华一家,他们兄弟姐妹在临沧等地营业,一年收入40、50万。白沙村人开的饭店多数就叫“巍山回族饭店”,由于菜品用料讲究,烹饪得法,清洁卫生得到了各族群众认可。“巍山回族饭店”这样简单的招牌成为一张朴实无华却深受食客认可的名片。现年56岁的马赛君是回族餐饮业代表人物,经营清真饭店20多年,他在德宏州瑞丽市经营的饭店在当地颇有名气。马赛君先后培养了白沙村各族青年30多人从事餐饮业。村里乡亲信任马赛君,他也认真履行自己对乡亲们的承诺,为了让孩子们提高技艺,他经常把自己创新的拿手菜传授给孩子们。
“你看抖音、快手,我们家餐吧的视频不少呢。”新农村新气象,这是新一代白沙村青年的新创业致富之路。20多岁马思妮一直喜欢捣鼓美食,她和妹妹开了“一乐”主题餐吧,位于永建镇河底街开发区,经营韩式炸鸡、寿司、泰式柠檬茶、黑椒牛柳意面等各种美食,拥有复古、动漫、克莱因蓝、ins风等青春浪漫主题,成为当地青年、学生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点。“餐吧11点开门营业,5点关门。周末、节假日我们家八张桌子都坐满了客人”。除了堂食,马思妮还开通了美团外卖,旺季一个月美团外卖达到500单左右。
“做油粉是我跟大姐学的,在村里卖了30年了。做豌豆油粉、米凉虾,小日子也滋滋润润。”60多岁的村民马育层刚刚做好了一盆豌豆油粉,准备出门售卖。
产业有大有小,技能各显身手。白沙村村民开餐馆、做小吃、跑运输、做外贸,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条条生财路。村中新房鳞次栉比,有十多家人还正在热火朝天建盖新房,回、彝族群众喜迁新居。走访中,老百姓都说:“在党和政府关心关怀下,我们群众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虽然白沙村是小山村,但我们的幸福感是实实在在的。”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奔头。新一代白沙村人正是巍山各兄弟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书写了多姿多彩的乡村发展画卷。
云南网通讯员 纳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