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祥云:小康路上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群众掉队
米甸镇立腊么村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鱼泡江碧水长流,深山静处有人家。2月1日,走进距离祥云县城120多公里的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小庄子村,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盏盏路灯整齐排列,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穿着傈僳族服饰的老人们坐在凉亭里闲聊,孩子们在干净的小广场上玩耍,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傈僳族小村寨,书写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画卷。
小庄子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村,地处祥云县东山乡北部,是“两州”(楚雄州、大理州)“三县”(祥云县、姚安县、大姚县)交界地,也是祥云县唯一一个山区“直过民族”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85人。
“出进烂泥路,蜗居小木楼;一年无收入,吃水都发愁”是早年间小庄子村真实的写照。从祥云县城去往小庄子村,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多、村民居住分散,给乡村治理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从前,居住在鱼泡江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冯学普,日子过得煎熬。“因妻子生病、两个孩子上学,村里交通条件落后,自家又缺技术、缺劳力,导致贫困,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妻子病刚好,我又摔伤了腿,几个月都不能走路,家里家外全靠妻子一个人打整。”孩子读书去了、妻子下地去了,冯学普一个人在家急得掉眼泪。针对他家的实际困难,村组干部指导着夫妻俩养猪、养牛、种石榴、种花椒、种魔芋增加收入。
“太感谢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了,帮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冯学普激动地说,2019年他家靠卖贡菜、烤烟、核桃和牛收入四五万元,现在家里还养着5头牛、11头猪,发展了石榴、花椒产业,虽然辛苦,但是如今看病有补助,娃娃读书有补助,生产、生活都不用再发愁,日子越来越好过。
除了冯学普家,小庄子村还有很多贫困家庭,为了摆脱贫困,小庄子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采用“党支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抱团发展模式,成立了扶贫互助社和祥云县农民种植养殖耕耘合作社,让产业发展有了资金支持和保障。发展壮大核桃、花椒、魔芋、青笋、续断,家庭养猪、牛、羊等多个产业;全村外出务工98人、贫困户转移就业15户19人,开设公益性岗位8个;有13户贫困户与祥云大有林牧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生猪养殖小区,每年每户增加收入3000元。2016年底,小庄子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9年底,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贫困人口清零。
如今的小庄子村,山清水秀,原生态与现代化完美交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民族关系和谐。2019年12月,小庄子村被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村四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永春感慨道:“现在进出都是水泥路,环境卫生又好,左邻右舍和睦相处,逢年过节大家在小广场上打打歌、跳跳舞,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
除了小庄子村,白族聚居的禾甸镇黄联村也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黄联村很早就开始发展养鸡产业,但以农户散养为主,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为促进养鸡产业的发展壮大,村党总支书记段子平结合本村实际,带领村干部和部分致富带头人外出取经。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集中起来,成立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共同抵御风险、提高信息共享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户增收。2018年,黄联村养鸡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规模化养殖蛋鸡,年产蛋量达440吨,禽蛋产品质量好,效益高。如今,黄联村已发展养鸡户10余户,存栏6万余只,年收益50多万元,带动周边几个村发展养殖业,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户依靠养殖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村里打零工一天100元,加上两亩烤烟,还有年底养鸡场的工资,今年纯收入过万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发兴扳着指头计算着今年的收入。张发兴在养殖场上班,管理着3.5万只蛋鸡,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如期脱贫,还学到了现代化的养鸡模式。
小庄子和黄联村只是祥云县少数民族村落脱贫的一个小小缩影。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祥云县汉、白、彝、回、苗、傈僳6个世居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奔向小康!(李雪 杨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