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剑川:精心打造“美丽县城”
剑湖全景。
“现在每天晚饭后都会到西湖公园周边散步,剑川这几年来,路越修越宽敞,环境越来越优美,住在这里心情很舒畅……”家住剑川县金华镇文华村的杨大姐告诉记者。近年来,剑川县紧紧围绕“干净、宜居、特色、智慧”,扎实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努力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独具白族文化特色的“白族原乡·书香古镇”。
规划先行,高效推进。突出规划的统筹和引领作用,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管理机制。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县城“多规合一”“总规”“控规”及城市形象设计,委托国内知名规划团队高质量编制《剑川县美丽县城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和《剑川县美丽县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规划编制时,强化由“近及远”的规划引领,由“大至小”的格局保护,从“上到下”的形象整治,自“外向内”的文化传承。重点做好点、线、面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用好靠山面湖的独特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把县城放在大自然中,充分彰显优美的山水格局。依托千年古城的历史风貌,精准确定建筑的高度、体量、形态、色彩和材料等要素,画好剑川古城的天际线。发挥文献名邦的文化底蕴,重视入城口、城郊接合部、农贸市场、实体书店、居民庭院等重要节点的打造。
项目支撑,有力推进。聚集考核指标,坚持打牢基础与提质增效相结合,实施总投资7.1亿元的30个项目。坚决做到干净,按照省州推进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扎实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建成9处洗手设施,建成县城生活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厂各1座;建成智慧公厕5座,A级公厕4座;新建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增设洒水车、护栏清洗车等机械化环卫设备;加快推进道路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和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千方百计做到宜居,县城区共有7个实体书店,建成1个历史文化博物馆、3个县城综合公园和5个应急避难场所;实施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县城“7纵7横”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启动“美丽县城”停车场建设项目,新建12个智慧化停车场;有序推进县城标准化城区中学和白族中医院建设;同时,评选美丽家居庭院60家、园林式单位30个、园林式小区2个。努力彰显特色,完成重点文物、古旧建筑、名人故居修复;实施主要街道风貌整治;鼓励和支持特色客栈、民宿建设;稳步推进古城南城门恢复重建、消防系统提升改造、强电入地和白族原乡民族风情主题街区项目建设。尽快补上智慧短板,完成“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推进“一部手机办事通”;邀请中规院实施剑川数字古城建设,完成古城1平方公里的整体三维实景模型,完成16处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工作;引入云美集团完成新建城北农贸市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县城实现4G网络全覆盖,新开通1个5G点位;主要公共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文化增色,全面推进。坚持特色风貌塑造与文脉传承相统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县城的白族文化特色。紧扣剑川古城古建筑群、重点文物、名人故居、特色民居、园林庭院等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古城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早街、北门外街、文照街、西门外街等古街道外立面进行风貌改造;完成剑阳楼、历史文化博物馆、报国寺、景风公园古建筑群、西门街古建筑群等重点文物和赵藩、周钟岳、张伯简等文化名人故居修复,强化古建筑、古院落的活化利用。启动古城门楼和部分古城墙恢复。充分挖掘剑川古城的民族文化内涵,传承好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节庆文化、楹联文化等特色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县城文明程度,使古城保护工作步入居民自觉、政策互动、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剑川先后获得中国最佳民族文化旅游名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省级园林县城、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双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一座生态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白族原乡·书香古镇”正在大滇西旅游环线上悄然绽放。(杨毅 苏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