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池村乡村振兴“梨”不开你——大理州“党建+扶贫+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五
云龙县天池林果场负责人杨利民在介绍麦地湾梨种植历史。(摄于6月12日)
“天池村是全州乡村振兴25个试点村之一,全村大力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麦地湾梨为主的特色产业,人均经济林果地7.5亩。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40元。”炎炎夏日,走进云龙县诺邓镇梨园村顿觉神清气爽,诺邓镇党委组织委员余启立热情地介绍说。
脱贫致富“梨”当家
“1993年,我刚读高一年级,因家贫就辍学回家了。当时,就想着我一定要赚钱继续读书,看到一市斤梨能卖2元钱,我就跟着种梨树。如今,我家的梨树种了30亩,年收入十多万元。我女儿正在读高中,现在种梨树,我能供女儿上大学了。”47岁的村民孙自武开心地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天池村在全县带头实施了“能人”进班子计划,把致富带头人、回乡大学生、产业大户共5人选入村“两委”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活力和战斗力。村党总支结合优势立足“一村一品”,把麦地湾梨、泡核桃作为全村支柱产业重点培植,成功走出一条“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党员中心户+农户(贫困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路子。
产业引路“梨”唱主角
“你们看,这就是麦地湾梨的母树。”在麦地湾梨庄园里,云龙县天池林果场负责人杨利民给我们看了一张照片,并拉开了话匣子:1988年,杨利民创办天池林果场,从苗尾乡表村麦地湾引进梨树,试验、示范种植100亩,后来扩大到1200多亩。如今,在杨利民的带动下,天池村种植梨树面积将近一万亩。
天池村党总支以做大做强“云龙麦地湾梨”品牌为基础,引导天池林果场参与产业扶贫,建立党员联系贫困群众制度,林果场党支部杨利民、杨胜勋等14名党员致富能手、产业大户与158户麦地湾梨种植户,包含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每年培训学员三百余人。目前,全村共种植麦地湾梨一万多亩、泡核桃一万多亩,2019年全村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2户通过发展经济林果种植实现增收致富,果农户均收入近两万元,2020年预计果农户均收入近三万元,直接为当地群众就近就便务工提供岗位300多个,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140多万元。
乡村振兴“梨”不开你
村民张利斌种植梨树二十多亩、苹果树三十多亩。他说:“前几年,我在去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路边开办了村里第一个农家乐‘天池人家’,一年毛收入三四十万元。”
“现在天池村公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衣食住行、水电路全部改善,环境好、资源好,特别是梨花开和梨果成熟的季节,来旅游的人就多了,去年我的农家乐开始盈利,收入近五十万元。”麦地湾梨庄园负责人杨海波说。
天池村毗邻诺邓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地处“世界奇观——云龙太极”和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池村党总支紧紧抓住天池村被列为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机遇,结合乡村旅游特点,每年3月初举办梨花节,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发展以梨园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为主的农家乐,全方位提高乡村旅游品位,全村形成集生产加工、试验示范、特色营销、旅游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杨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