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要闻 >> 正文
弥渡德苴乡:项目精准到户 群众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4日 16:29:54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五个月的小牛犊,已经有老板出价8000多元啦。”提起肉牛养殖,弥渡县德苴乡新和村委会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禹恩高兴得合不拢嘴:“2017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家购买了2头能繁母牛,政府补助4000元,自筹6000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1头,也靠着肉牛养殖实现了脱贫”。能繁母牛养殖项目是德苴乡2017年实施的到户项目之一,投入扶贫资金60万元,支持新和村172户农户发展能繁母牛300头,两年多来,已经产生了100多万元的效益,387人脱贫致富。

  德苴乡位于大理州弥渡县东南部,是典型的干旱贫困山区乡,是弥渡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德苴乡13个行政村都被识别为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06户13434人,贫困发生率56.18%,贫困程度全县之最——全县8个乡镇,德苴乡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

  “近年来,德苴乡坚持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任务,压实乡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村‘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主要责任,行业部门扶贫责任,帮扶责任人帮扶责任,乡纪委、村监委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保障群众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饮水安全,着力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德苴乡党委书记李连映向记者介绍:“在脱贫攻坚中,德苴乡始终坚持项目精准到户,全力以赴补齐短板,住房改造到户、自来水管到户、产业到户、培训到户、健康扶贫到户、兜底保障到户......。”

  “德苴乡聚焦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标准,以‘五个坚持’全力推进到户项目建设。”德苴乡党委副书记、乡人民政府乡长李宝献告诉记者:“通过精准到户项目的实施,群众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环境有人维护‘七有’目标。”

  坚持统筹兼顾,确保住房安全,全乡完成3720户危房改造,建成塘子依土地、微苴利等几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搬迁农户220户827人,基本实现了消除危房的目标。坚持建管并举,确保饮水安全,建设水窖20000多件,实施了德苴乡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安全饮水补短板、石门关光伏提水、团山村应急提水等工程,云南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北片区光伏提水工程也在今年投入使用,家家户户架设了入户管道。坚持产业带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互相促进,拓宽增收渠道,培植烤烟10000余亩、油橄榄5000余亩、软籽石榴4000余亩、花椒1500余亩,存栏生猪60000多头、肉牛28000多头,受益贫困户3500多户;组织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共120多期,培训贫困人口9000余人次;转移贫困劳动力30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7200万余元;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乡村公益性岗位263个,仅2019年上半年就发放补贴22.3万元。坚持民生为本,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扶贫“三推进”,落实各项教育补助政策,稳步推进控辍保学工作,着力减轻贫困家庭就学负担;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完成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3434人,签约率100%,对大病、慢性病、重病1360人落实“三个一批”工作要求;强化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两线合一”960户2715人。坚持党员干部带头,有效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内生动力,开展“清洁村庄”“净美庭院”创建活动,建设扶贫“爱心超市”13家,以劳换分、以分换物,改进帮扶方法,提高群众参与度与满意度。

  精准扶贫之举催开精准脱贫之花。六年来,德苴乡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56.18%降至2.35%,3388户12872名贫困人口脱贫,团山、德苴等10个贫困行政村脱贫出列,全乡退出贫困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云南网记者 博达 李丽君 徐彦华

责任编辑:李欧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