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寅街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以支部带头,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形式,按照坝区“一棵菜、一头猪”,山区“一棵树、一棵烟”的发展目标,多措并举发展高原特色农产业。
据统计,该镇坝区种植蔬菜,培育种植业大户64户,露天蔬菜种植面积15045亩,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投资2700多万元新建15座1100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全镇年均出栏肥猪11.1万头,产值达1.7亿元,山区发展核桃、软籽石榴等经济林果3000多亩,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种植烤烟3700亩,年产值达1600万元;瓦哲种植华山松26000亩,年产值达300多万元。累计发放金融贷款1.05亿元,共有2100户农户享受扶贫贴息贷款,以合作社互利共赢,强产业干出了好生活,实现产业致富脱贫,群众腰包鼓起来了,信心也满起来了。“我现在参加了正大生猪养殖合作社,每年分红3000元,还去就近的春沐源打工,每天有60至100元的收入。”永丰村民杨红霞说道。
“全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领域的转移,培育壮大劳务输出经济。截至目前,寅街镇已转移劳动力176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200人,分布在广东深圳、云南孟连等地,平均工资每月都在2000元以上,劳动力转移经济达4亿多元,很多农户实现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标。”寅街镇社保中心董查介绍。
“勤劳三合下村杨城家有6个人,其中5个人是劳动力,一家人在江苏打工,每月可以增加2万元左右的存款;还有很多在外务工挣到启动资金后开始回乡创业从事养殖业等。从2009年至今,三合下村外出务工80户,回家新建房屋的就有40户,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勤劳村党总支书记陈泽介绍。
“以前在村子里的时候,就觉得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永远只看得到那么点天地,日子一眼就能望到头。在家里赚的钱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外出务工这四五年来,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每个月都还有积蓄。”勤劳村民李绍武笑着跟记者讲述外出务工给他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政府给我们的帮助已经够多了,我们更要靠自己的双手,相信困境只是一时的,只要我们努力,也能让下一代过上美好的生活。”大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金华自信地说,残疾的身体挡不住炽热的内心,他自己建房、种果树、打工……像杨金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一步一步改掉了“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拔穷根”。
经过全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镇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贫困群众收入实现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降至230户83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7%。
云南网记者 博达 通讯员 莽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