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扶贫路上永远的“小钢炮”——追记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因公殉职大学生村官王文涛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5日 18:03:11  来源: 云南网-大理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扶贫路上永远的“小钢炮”——追记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因公殉职大学生村官王文涛

膝盖受伤的王文涛仍坚持到贫困户家核实相关信息。 (图片由宾川县委组织部提供)

  编者按:5月27日,宾川县平川镇突然下起了一阵小雨。下午3:30,3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前往平川镇朱苦拉村途中,因下雨路滑发生交通意外事故,26岁的朱苦拉村大学生村官王文涛和49岁的宾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卫站环保工程师、驻朱苦拉村工作队员张瑜不幸因公殉职,宾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中队长、驻朱苦拉村工作队员陈文斌受重伤,经抢救已脱离危险。

  意外发生后,省、州、县主要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做好善后工作。

  在州委组织部和宾川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本报今明两天先后推出王文涛同志、张瑜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敬请关注。

  “我们村上有事,扶贫忙不赢,我就请假,下次如果我们平川请人家我又参加。”

  “县上镇上挂村领导来入户,村上星期四要过六一儿童节。”

  这是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大学生村官王文涛发出的最后一段微信消息。却未曾想,这竟是他对贫困户“亲家”最后的承诺,与朱苦拉孩子最后的“拉钩誓言”,与村官战友最后的“鸡黍之约”。

  5月27日下午3时30分,微信消息发出后不久,传来噩耗。王文涛的微信朋友圈永远地停留在了5月27日。

  王文涛,男,汉族,预备党员,1992年12月17日出生于宾川县宾居镇,2015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通过考试,2016年9月被聘任为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大学生村官,并任朱苦拉村驻村工作队员。王文涛个子不高,胖胖的,皮肤黝黑,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活泼开朗。刚到朱苦拉村任职时,他说:“就叫我钢炮吧!希望我自己能坚强如钢炮!”就这样,他将微信名取为“坚强的小钢炮”,并将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熟悉的人都知道,朱苦拉有个“扶贫小钢炮”王文涛。

  爱挑战的“小钢炮”

  “朱苦拉”是由“若客来”彝语发音演变而来,彝语原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当地人称到朱苦拉要走“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时至今日仍能感到行路艰难。朱苦拉村山势恢宏、地势险峻,一到下雨,县城到朱苦拉村的道路常发生泥石流,滚石阻路是家常便饭。就是这样一个山高、坡陡、箐深、路远的贫困村,2016年9月25日,朱苦拉迎来了史上的第一任村官——王文涛。

  “早就知道宾川有首歌叫《朱苦拉》,风景很美,还种着‘洋’咖啡。”这是王文涛在考上村官选岗大会上的选岗发言。在和村官战友交流时,他说:“谁不知道朱苦拉是出了名的贫困山区,我们是学习过新知识、新科技、新技术的大学生,我们不去谁去?如果我们都不去,那么朱苦拉就会更加贫困,那里的人就会过得更艰苦。”他的表弟韩杰受他的影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朱苦拉比邻的东升特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

  “到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王文涛是这么做的。

  “是我把他从镇上接回来的!我还记得那天他来报到,也是下着雨。他是我们朱苦拉村前所未有的第一任村官,接回朱苦拉的路上,我心里还犯嘀咕,我们这种穷乡僻壤,文涛这种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否在得住,现在这些90后都是娇生惯养的,说不定明天我还要把他送回镇上。”朱苦拉村委会主任杞文平回忆道。王文涛刚到村里,全县就吹响了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号角,他从进村到现在一待就是三年,每个月才出一次村、回一趟家。“我们这个村缺水、路难走,出村买一次菜都要备上一个星期的量,生活条件差,他真是让我重新认识了90后!”

  “文涛刚进来的时候,还会晕车,一进朱苦拉村就连晕了两天,我给他熬了土鸡汤。我跟他说,我们朱苦拉都是山路,你会晕车,这以后怕难待得下来。”朱苦拉村党总支书记杞凤华说。但是,王文涛的回答却让本还心存疑虑的杞书记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大学生,“书记,晕车嘛,晕一次两次是晕,晕上它九次十次总有不晕的时候嘛,怎么着?舍不得你的土鸡汤啦,嘿嘿。”果不其然,后来再没听说他晕车。

  王文涛说话幽默,群众对他倍感亲切,他也很快就融入了朱苦拉村这个大家庭。

  “他驻朱苦拉期间,脚摔伤、膝盖摔破、起痱子、胸膜炎,什么病痛都坚持下来了,从未打过退堂鼓,很坚强!”大学生村官韩杰回忆道。2017年4月的一天,在去下味口村搬迁点的路上,王文涛左脚被利石划伤,在村委会卫生室包扎后,他拄着拐杖,又投入搬迁点建设,这一次,他整整3个月没有离开朱苦拉村。朋友们在微信圈看到他包裹着的左脚和在搬迁点工作的身影时,心痛不已,文涛却说,脚痛就不想跑出去了,正好可以沉下去认认真真做一些工作。

  爱学习的“小钢炮”

  王文涛有句“名言”:“哪怕干飞鸽牌村干部,也要有做永久牌工作的决心。”以这样的气魄,2018年8月20日,王文涛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这成为了他更加努力学习钻研的动力。

  没有人愿意相信王文涛走了,村官战友在怀念他,亲戚朋友在怀念他,乡亲们在怀念他,大家都不停地翻看他的朋友圈,希望能留住他逝去的芳华。

  “什么叫不忘初心?回到最初便是踏实,可能没有为这里干了多少事,但是开始的地方总是那么熟悉,当一个人适应了能好好睡觉的地方,可能就是最直白的热爱!”2018年12月3日,王文涛在朋友圈写道。

  “平川镇从‘土’到‘高大上’的转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正潜移默化地发展改变,真正跟党走,同心逐梦”2019年3月17日,王文涛在朋友圈写道。

  “五四之时,牢记刚毅坚卓。无奋斗,不青春。”2019年5月4日,王文涛在朋友圈写道。

  这些来自朋友圈的消息,时时处处体现了王文涛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仍不忘强化党性,加强学习。在朱苦拉村委会,他的宿舍床头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另一本是《平川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特别的是,两本书很多地方王文涛都做了读书标记,还写了一大本《读书笔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以伟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虽然达不到伟人的高度,但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虽说王文涛身子矮胖,但是他走起路来有劲!上个月巡山,他扛着党旗冲在第一个!”朱苦拉村村监委主任褚亮回忆道。

  由于工作扎实,业务精湛,王文涛被列为大理州脱贫攻坚督促考评人才库人员,多次被抽调参加县级、州级、省级交叉检查工作,先后代表宾川县到丽江、漾濞等地检查学习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经验。他总是利用每一次机会,观察学习,把好的东西带回平川镇、带回朱苦拉村,与村官战友们分享。他与村党总支一起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朱苦拉柑橘种植示范基地发展模式可行性,结合朱苦拉“中国小粒咖啡发源地”的优势,成功孕育了宾川县朱苦拉咖啡协会、朱苦拉互助社、朱苦拉育保养殖合作社等,为朱苦拉脱贫致富探索出了新路径。

  爱驻地的“小钢炮”

  “结缘朱苦拉村民,让我感觉压力便是动力,梦开始的地方大有可为。”“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历练和成长,我参与了朱苦拉的成长,朱苦拉也见证了我的成长。”王文涛在村官日志《朱苦拉,我与你共同成长》里写下了这些话。

  到朱苦拉村任职后,王文涛虚心求教,他深知,虽然在村干部面前他是理论知识的“专家”,但是在农村工作中,村干部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王文涛很快进入角色,他拜朱苦拉村委会总支书记、朱苦拉咖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杞凤华为“师傅”,一有时间就追着师傅问长问短,加强学习。跟着师傅,王文涛还学会了朱苦拉的特色——柴火煮咖啡,一有群众到村委会办事,文涛就煮起咖啡招呼他们。

  细心的王文涛每次到平川或县城,回来时必定要带几包糖果。一开始朋友们疑惑地问他“胖子,你这么胖还要吃糖?”他总是笑而不语。后来才知道,朱苦拉村委会与朱苦拉小学门对门,住校的小学生很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天下午,文涛会拿一点糖果,分发给贫困学生,与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而今,朱苦拉小学校园里的孩子们再也等不到他们的“王哥哥”。

  2017年,父母在宾居镇老家为他盖了新房,作为家中的长子,王文涛主动站出来说“爸!妈!我是老大,家里也不容易,虽然我现在每个月收入不高,但是我也自己挣钱了,驻村也花不了什么钱,你们给我盖的新房,家具我自己买!以后弟弟也由我负责!”王文涛的父母在家务农,朱苦拉村远离平川镇中心集市,路途曲折,每周都要到平川街采购一周的蔬菜和食材,王文涛总是主动做好后勤服务。这一习惯带回宾居老家,每次有机会回去,他都会习惯性的给节约的父母买好一周的蔬菜、食材,才放心地回到朱苦拉村。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王文涛更加理解贫困的苦,因此在朱苦拉担任村官,他自觉自愿地努力奋斗。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文涛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摸清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山区道路崎岖,他总是每天天没亮就从村委会出发工作,晚上九点半以后依然可以在农户家看到他的身影,晚上结束入户回到村委会,还要对白天详实核查了解的信息进行补充、完善。通过“补短板,迎国检”挨家挨户入户走访宣传政策,掌握了每户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受教育情况、住房情况等,在他与其他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王文涛做到了入户帮扶宣传全覆盖、农户情况不用翻笔记全明白。他认为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摸清家底、找准症结,才能“精准施策”,因此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致贫原因,在入户工作中详细地和村民进行交流沟通,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贫情分析工作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数据。

  “今天虽然累也值得,就像我妈说的,只要健健康康,尽职尽责,无愧于心,我们都放心。多么简朴的话,却道出了谆谆教导,实际父母要求的并不多,可能就缺少陪伴。”2019年5月12日凌晨,王文涛在朋友圈写道。

  “乡愁,有些时候最难表达的就是乡愁。服务一方。愧对的太多。”2019年5月27日凌晨,王文涛在朋友圈写道。

  “虽然不挂一户贫困户,但他挂着全村的贫困户”,朱苦拉村委会总支书记杞凤华说。在王文涛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朱苦拉村委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朱苦拉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971人,贫困发生率82.1%,贫情深、贫面广。到2018年,贫困人口减贫至10户1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2%,人均年度纯收入达到了7200元,朱苦拉村委会顺利通过脱贫攻坚考核验收,脱贫出列。

  宾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挂钩帮扶朱苦拉村,局干部职工谈起王文涛,大家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是局办公室主任赵前程眼里的业务能手,夜里凌晨跟他要扶贫数据,王文涛也能立马从床上跳起来帮他查阅;他是局干部孔敬菊眼里的热心肠,放假期间回宾居镇看望父母时,让他来县城局里帮忙录扶贫数据,王文涛一口答应,坐上班车赶过来支援。“还欠着他一顿饭”,赵前程哽咽地说道。

  朱苦拉的山不那么高就好了,路不那么蜿蜒就好了。山路为何如此蜿蜒曲折,那是因为心有牵挂;咖啡为何如此飘香,那是因为勇士的血汗浇灌了她!艰苦条件的朱苦拉需要王文涛坚强,王文涛只有坚强才能在朱苦拉扎住根。他还未能闻到朱苦拉果熟的芬芳,还未多尽一点的孝道,还未能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选择永远留在驻地朱苦拉。“钢炮”虽去,扶贫工作仍未完成,千千万万枚“钢炮”仍在一线战斗,“钢炮精神”还在接力。(通讯员 毛子灵)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