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大理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云南大理罗耳村村民李阿发一家的脱贫故事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5日 15:51:27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初冬的清晨,分外冷。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镇新云村委会罗耳村43岁的李阿发心里,却有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每天旭日东升的时候,李阿发和妻子字翠兰就开始忙碌起来,借着晴好天气,晾晒收获的1万多斤玉米。晒干的玉米秆拉回新家中贮存好,作为来年养牛、喂猪的饲料……一家人日子过得忙碌而又充实。

  从两年前的房屋破败、家徒四壁、四处奔波,到如今住上新房,牛、猪满圈,整天忙个不停,李阿发自己都不敢相信,幸福的日子来得这样快。

  为生计,四处奔波苦

  罗耳村是一个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村,当地群众收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烤烟、玉米、核桃等作物。该村共有农户94户3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61人,李阿发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由于妻子字翠兰长期生病,李阿发一家的经济收入主要用于给妻子看病,孩子读初中,一家三口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李阿发身上。家里有几亩地,主要产出是玉米,加之每年需要一大笔医药费支出,让这个本就不太宽裕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

  “前几年妻子病,连做了几次手术,孩子又小,一家人挤在低矮的小平房里,我一个人忙里忙外,四处奔波,看到这个家破败的情形,只恨自己没本事,盖新房的事想都不敢想。”说起那段往事,李阿发仍然特别心酸,眼眶含泪。

  好政策,唤起脱贫梦

  全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新云村委会党总支和派驻该村的扶贫工作队找上门来,帮助李阿发家制订了扶贫计划,并在2016年1月将李阿发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反复入户走访,新云村结合李阿发家的情况,为他落实了帮扶措施。在扶贫安居工程、企业分红等政策的帮扶下,李阿发一家建盖起了新房,彻底告别了破败的小平房,在2017年搬进了新居。得益于健康扶贫的好政策,妻子治好了病,成了好劳力。

  “住院看病除了享受新农合医保外,健康扶贫政策还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几乎没花什么钱,党的政策实在好。” 谈起眼前发生的变化,李阿发夫妇满怀感激。

  “仅仅帮助他们改善一下住房条件还不够,扶贫重在扶业‘造血’,要帮助他们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新云村党总支书记毕建蕊了解到李阿发头脑比较灵活,原来一直养牛,且很有经商头脑,就动员他发展肉牛养殖,并多次协调农商银行,为他申请小额贷款,帮他发展肉牛养殖业。

  “开始我也有顾虑,毕书记多次做我的工作,打消了我的顾虑,还帮助我申请贷款,不是村委会和工作队,我这些牛就养不起来。”提起受到的帮扶,李阿发憨厚的脸上泛起了感激的红晕。

  新生活,越过越红火

  据了解,2016年,新云村先后两次对李阿发家扶持产业扶贫资金1万元,李阿发购买了能繁母牛两头,从事家庭养殖。在此基础上,李阿发申请了5万元产业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做起了贩运牛的生意,连养带贩。

  由于养殖科学,善于经营,如今李阿发家肉牛长期存栏6头以上,仅养殖、销售一项,每年纯利润不低于3万元,加上种玉米收入1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2017年底,李阿发家达到了贫困户脱贫退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10月,在全国扶贫日到来之际,李阿发一家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光荣脱贫户”。

  “幸福来得太不容易。”李阿发说,“是党的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帮助我们一家脱了贫,我一定会牢记党恩,加倍努力,苦干实干,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云南网通讯员 郑增纲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毛雪勰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