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金牛镇罗官村委会菜甸村小组有农户53户226人,党员8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针对一家一户“小而散”的小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有效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营销的困境,党支部带领全村村民积极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农场+农户”集约化生产型模式,该模式使不同原因致贫的贫困户种田技术、资金、产品销售等诸多产业发展能都一一得到了解决,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步小康之路”。
支部引领“抱成团”
蔡甸村主要以种植葡萄为主,生产中由于受土地小而散,埂多田小,土地利用率低,生产管理成本较高,农户种植水平参差不齐,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部分农户种植处于亏损状态。加之,由于产业的同构化发展、同质化竞争的趋同性使得宾川县以早熟鲜食葡萄产业的熟期优势和产业效益逐年递减。如何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有效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走实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基于对村情和产业发展的分析研判,2016年10月,菜甸村党小组和村民小组向村民提出成立农民合作农场的倡议,经多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会讨论,11月17户农户自愿签署合作协议,发动和组织了17户农户将相邻的70亩零散葡萄田进行合并入股和每亩投资1.5万元资金入股方式,走“抱团”统一经营之路,依托村宏源合作社的生产技术、农资服务和产品销售优势,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农场+农户”统一经营模式,走“统一生产、独立核算”经营管理方式建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示范农场。合作农场计划三期完成,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共70亩,定植的阳光玫瑰长势良好,目前销售价格较为良好,预计可收入300万。2018年计划启动第二期,面积226亩,2019年计划启动第三期,面积115亩,预计用三年时间把整个村小组土地中相对零散的几个区域进行整合,并拟与乐满地庄园进行战略合并,使全村形成一个统一的集体经济组织,从而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
党员带动“自我管”
菜甸村农民合作农场一期由17户农户组成,在管理方式上,将把农场的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结合,党员带头参与管理,8名党员除老党员外全部参与到农场的管理中。农民合农场是村小组理事会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农民合作农场的人事、行政、协调受村小组与理事会的领导,财务受监事会监督,种植业务受合作社指导,在合作社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进行标准化生产。理事会由铁余斌(党员)任会长,理事会成员有余文生(党员)、杨林勇、环体军、王绍龙。监理会由张志军(党员)任监事长,监事会成员有刘宝忠、杨林祥。理事会任命余文生为场长,赵雪艳任出纳,张其兰任会计。二期场长刘洪银(党员)。
生产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即:生产管理与合并农户相脱离,一个管理户(2人以上的家庭户)负责20亩,可以是农场参股的农户,也可以是外请农户,平时请零工的花费由管理户自行处理。菜甸村农民合作农场,目前一期入股土地70亩,投入105万,平均每亩投入1.5万元。共聘请3个管理户,分别是:鲁光户管理23亩;杨正权户管理24亩;罗浩成户管理 23亩。按照“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相邻土地合并以后,按照所合并农户的面积为基本单元,以土地面积分摊资金投入部分,也就是说投入分摊到每亩,每个农户依据自己合并的土地面积进行投资。农场种植收益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红利分配。即所有生产成本和人工等各项费用均以成本形式统一扣除,一年一结算。每年收入减支出,预留来年的生产成本后,将农场利润的90%按面积分配到户,10%统一提权作为农场的集体资金不再进行分配到户,专项用于集体公益性支出。
质量为要“赢红利”
蔡甸村合作农场葡萄种植上,积极发挥宏源合作社葡萄单幅连棚降密提质促早熟技术,在葡萄栽种时开采施用草煤土,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改变了生产条件,葡萄产量稳定品质大幅度提升,成本有效降低;积极引进、试验、示范葡萄新品种,筛选适宜宾川栽培的早、中、晚熟品种,优化品种结构。现已成功推广种植红宝石无核、火焰无核、阳光玫瑰3个新品种并成功注册了“楼铁源”商标。坚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生产优质水果。通过合作社对生产过程的全控制,实现了葡萄产品可追溯系统管理。产前,对主要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采购供应,既降低采购成本,又确保投入品安全;产中,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生产过程有纪录、生产质量有保证,确保产品优质;产后,进行统一分级和包装销售,提高销售组织化率,确保利润实现。
蔡甸村合作农场成为宾川葡萄产业最先实行电脑控制滴灌系统、产品可追溯二维码识别、葡萄单幅连棚降密提质促早熟技术的自然村。2017年,“楼铁源”牌葡萄被评为云南名优水果,宾川县宏源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葡萄园被评为云南十佳水果示范园。2018年,农场一期生产的阳光玫瑰葡萄目前单价在65元每斤,主要销售到广东、上海等地,预计可收入300万元,每亩可收益3万元。合作农场的“统一生产经营、独立核算”经营管理方式,使菜甸村小组17户农户的70亩土地实现了“小田变大田,农民变股东,个体变集体”的“三变”。合作农场每年接待参观学习达万余人次,成为宾川县推广单幅连棚降密提质促早熟技术的田间课堂。该模式的复制和推广,将有效加快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位将土地相邻的村民统一吸纳到合作农场,有效实现土地和资金的高效统一,把村民小组中没有能力种好地的农户与种植能手纳入到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成了一家人,特别是不同原因致贫的贫困户种田技术、资金、产品销售等诸多产业发展能听都一一得到了解决,进而可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步小康之路”。
云南网通讯员 杨朗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