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市紧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呈现出更加均衡、日益优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大理市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狠抓落实,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优先保障教育支出。2014年至2016年共投入4.46亿元用于义教均衡发展建设项目,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进城务工子女奖补等工程,项目涉及87所学校,新增校舍131710平方米,新增体育场馆面积15204平方米,实验室、功能室45间,图书15万册,计算机475台,整体搬迁学校4所;2017年,投入1.91亿元,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78627平方米,实施运动场、大门等改建项目121个;采购配置了127套教学仪器、2467个仪器储物柜、214套音体美器材、36.2万册图书、2350台计算机等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全市中小学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新格局。
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学校布局
大理市全面实施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计划,以改薄促进均衡,以均衡优化布局,全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制定了《大理市“十三五”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大理市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加快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步伐,先后实施了异地新建下关四中北校区、下关二小,改扩建下关五中、下关六中、下关八小、下关四小、下关九小等建设项目,不断扩大城区教育资源和改善办学条件,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6年,大理市又作出实施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下关城区、大理古城区、凤仪城区、海东新区为重点,对相关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实施作了明确的规划和安排。目前,完成了东海小学、海东新区北附育英学校、下关七小分部、满江中学等一批学校建设,完成投资3.15亿元。育才三小新建,满江完小、市少艺校迁建,下关北区九年制学校、下关三五小合并迁建项目正加快实施。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素质
大理市把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促进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实。一是优化师资配置。2014年至2017年,通过定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择优录用紧缺岗位教师324人。二是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出台了《大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促进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近三年全市共交流校长28人、教师105人。三是制定了《大理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方案》,对乡村教师在职称聘任、待遇、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倾斜,凡是达到聘任条件的,应聘尽聘。四是扎实开展名师送教下乡、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2014年至2016年共培训教师13236人次,投入培训经费539.15万元。
规范办学行为
推进内涵发展
按照“学前教育抓规范,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质量”的思路,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规定上好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和综合实践课,认真组织“两操”“大课间”等活动,积极开展中小学校足球联赛、阳光体育运动,规范学生在校时间,严控学生作业量,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地方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方法、新途径,组织开展“三清洁”、“洱海保护”宣讲等活动,编撰《洱海保护》《永远的苍山洱海》《家在大理》乡土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鼓励学校努力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特色办学模式,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凸显办学特色,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大力开展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环境育人学校的创建活动,建成省级文明单位3所、文明学校15所、绿色学校9所,州级育人环境优级校45所。
通讯员 段德光(大理日报)